在今年春節,生意紅火的除了電影院,還有一個,就是大家熟知的生活美容和醫療美容機構。2020年,醫美概念成為資本市場新寵,在無序宣傳的狂轟濫炸下,讓人覺得做一個醫美項目就像吃頓飯似的那么簡單。截至今日,UI數據系統顯示,河南省民營醫療美容機構數量為643家,鄭州市達296家。
UI數據:河南各地市醫美機構分布
野蠻生長,行業監管需加足馬力
隨著醫美行業進入紅海市場,求美亂象不斷叢生,黑診所、非法從業、超范圍經營等問題呈現上升之勢。《2019~2025年中國醫療整形行業發展現狀分析報告》指出,“黑診所”手術量是正規機構的2.5倍,一些醫療機構脫離醫療本質而盲目追求商業利益的劣跡明顯。
本報經過為期一個多月的隨機路采、實地走訪、電話輔助訪問、網絡問卷調查以及輿情監測,線上參與調查投票人數接近1萬人次,線下接受調查訪問人數超過100人。
調查問卷顯示,63.8%的受訪者認為醫療美容行業亟待規范,有20%的受訪者表示曾在醫療美容方面遭遇不愉快或是“被坑”的事件。如3月4日,黃女士投訴說自己在集美整形醫院做雙眼皮手術,一次未成型,然后多次修復導致眼部瘢痕。3月4日,吳女士投訴莎蔓莉莎美容院從業人員技術差,操作不當,產品質量不合格。3月8日,王女士投訴說自己在鄭州安格潤醫療美容門診部花了1萬多做雙眼皮未成型,結果雙眼皮做成了三眼皮。
在安格潤醫療美容門診部哭訴遭遇的王女士
在醫美市場熱潮下,有不法分子從中找尋“商機”。非法醫美機構,違法經營行為屢禁不止;從業人員專業性差、非法使用藥械、定價混亂、誘騙消費極其常見;醫美消費法律糾紛高發,消費者維權難、個人信息遭泄露。
整治醫美行業亂象,不但靠“堵”,更要靠“疏”。鄭州市整形美容協會會長、鄭州大學整形美容研究所所長碩士生導師姜南提出建議,“行業加強監管需加足馬力,要嚴厲打擊各類無證醫美從業行為和非法培訓機構;要提高醫美從業者入門門檻,加強專業技能培訓;同時提升消費者醫美教育,勿輕信低價營銷。”
維權被動,針對性法律存爭議
想割雙眼皮,卻遭失敗險失明;想變美當主播,掉進高利息網貸陷阱;“黑工作室”偷偷摸摸,微整形險丟性命;女子貸款隆胸感染潰爛……這類事件屢見不鮮,每年都有大量的醫療事故發生,消費者維權之路困難又艱辛。
2020年4月,衛健委等八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醫療美容綜合監管執法工作的通知》,對于醫療美容行業提出進一步的要求。但是在實際案例中,關于醫療糾紛、美容糾紛,應該適用于哪部法律是存在爭議的。
袁順灼律師表示,目前關于醫美方面的糾紛,司法部門主要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醫療損害賠償責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進行審判,但該解釋解決的是因醫美活動給消費者造成的人身、財產上的傷害和損失的責任承擔問題。對于消費者與醫療機構達成的達到某種醫美效果的協議而產生的糾紛則不適用該解釋。“而應當以雙方之間的服務協議為依據提起訴訟,追究醫美機構的違約責任,但根據目前醫美行業的現狀,醫療機構基本上不會在與消費者的協議中承諾一定效果。這就造成了消費者維權困難的局面。”袁順灼建議,消費者盡量選擇有相關資質的大型正規醫院進行醫美活動,獲得更好的體驗和服務的同時,也能在發生糾紛時更好地維權。
鄭報全媒體記者 蔣曉蕾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