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是中國房顫日,今年的主題是“關注房顫,預防卒中”,意在提醒公眾重視“房顫”這個公眾不熟悉的疾病。今年中國房顫中心總部發出特別提醒:關注房顫從篩查開始,重視早期診斷、今早治療、規范抗凝,以預防卒中的發生。為此,河南省房顫中心聯盟積極推進2021年“中國房顫日”的宣傳活動在我省落地。據悉,“中國房顫中心”項目于2016年啟動伊始,河南就積極參與,截止目前,我省房顫中心認證單位已有26家,并于2019年3月18日成立了省級聯盟,今年又有20家單位正在積極申報中。
早發現早治療是房顫患者預防卒中的關鍵
房顫是臨床常見的心律失常,也是對健康危害最大的老年性疾病之一,它與嚴重卒中、心力衰竭和死亡風險增加密切相關。房顫患者卒中風險是非房顫患者的5倍,我國卒中患者中,約有7-8成是由房顫引起的。
近年來,房顫的發病率呈逐漸年輕化的趨勢。河南省胸科醫院院長袁義強說,房顫的整體人群發病率為0.1%-1%,據此推算,中國有房顫患者1000萬人左右。房顫所致卒中危害嚴重,具有高致殘率、高病死率及高復發率的特點,早期發現房顫,才能提早開始卒中預防。
而與此相對應的是,房顫發病隱匿,有相當一部分人癥狀不明顯。袁義強說,“有的房顫患者可能沒有任何癥狀,僅在常規體檢或者其他原因就診時發現,沒有癥狀不代表沒有風險,我們建議65歲以上老人要篩查房顫,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需要提醒的是,確診房顫常規用心電圖,由于檢測時間短對陣發性房顫的診斷價值非常有限,容易漏診。也就是說,心電圖沒有檢測出房顫,并不意味著沒有房顫。目前,臨床有多種監測手段協同提高房顫的檢出率,比如長程動態心電圖等。
規范抗凝治療對預防卒中意義重大
房顫為什么會引發卒中?袁義強表示,這是因為房顫會導致心臟內血流速度減慢,使得血液在左心房左心耳部位滯留,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脫落就可能隨血流進入動脈,引發血栓栓塞,血塊進入腦部,就會導致卒中。
目前,治療房顫的主要方法有導管射頻消融、藥物、電復律等。在所有治療手段中,最關鍵的就是抗凝治療,其目的在于阻止血栓形成,預防卒中發生。袁義強說,“雖然房顫并非只有老年人才會得,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房顫的發生率會升高”,而且由于老年患者常伴有高血壓、糖尿病、肝腎功能不全等疾病,日常需要接受多種藥物治療,所以在選擇抗凝治療預防卒中時要綜合考慮整體情況。臨床數據顯示,新型口服抗凝藥物,能夠更好地降低75歲以上老年患者的缺血性卒中和出血事件,同時能夠延緩腎功能失調,是高齡房顫患者起始抗凝治療應首選的藥物。此外,除了抗凝治療以外,對于已經發生過卒中、發作時癥狀比較明顯的患者,或者相對年輕,因房顫導致心想功能障礙的患者,可以考慮導管射頻消融。
河南房顫中心聯盟積極倡導“以患者為中心”的綜合管理模式
由于房顫發病隱匿、癥狀不明顯的特點,公眾對這種疾病的認知度很低。有相當一部分人患者首發癥狀就是卒中,而一旦發展為卒中,勢必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所以提高公眾對房顫的認知和重視程度,早期發現,規范治療至關重要。
這也是2016年啟動的“中國房顫中心”項目的目的,作為河南省級聯盟主席,袁義強表示,既往房顫管理側重于房顫相關栓塞預防以及心室率和節律管理,近年來,隨著對房顫認識的發展和研究證據的積累,房顫的綜合管理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房顫綜合管理強調在做好房顫相關栓塞預防的基礎上,關注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以及合并癥的治療,以期進一步改善患者的預后,包括合并疾病和危險因素的優化管理,比如對高血壓、糖尿病、睡眠呼吸暫停、心力衰竭、冠心病等的早期診斷和規范化治療”,生活方式的改善也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如減重、適當體育鍛煉等。此外,房顫的綜合管理需要專業團隊的參與,“除心內科醫生外,我們希望神經內科醫生、內分泌醫生、睡眠專家等也參與其中,組成多學科團隊為管理提供依據,定期進行多學科會診,指導和調整治療方案。”
鄭報全媒體記者? ?邢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