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黃河,一條孕育文化和希望的河流。臨黃河而知中國,臨河洛而知華夏。
煌煌祖宗業,永懷河洛間。黃河之水自三門峽而下,一路長驅奔騰,跌入河洛,孕育了厚重的河洛文化。
7月14日,由鄭州晚報聯合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鄭州市分行、捷途汽車組織的“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文化探訪之旅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路程來到了第三站——洛陽,我們對洛浦公園、洛陽博物館、應天門、麗景門、洛陽老城等地進行了探訪,近距離傾聽“十三朝古都”——洛陽古今輝映的“黃河故事”。
作為黃河流域重要節點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洛陽,名重古今的十三朝古都,古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和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在黃河的滋潤下,煥發出勃勃生機。
留住河洛文化根脈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洛陽三月花如錦,多少工夫織得成。”洛陽,這座千年古都,就像一部活的史書,一幕幕一頁頁記錄并見證著歷史風云。
7月中旬天空驕陽似火,烈日炎炎。記者一行走進古都洛陽,就仿佛走進了悠久宏大的中國歷史深處。
在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明堂天堂景區,一座高聳入天的建筑映入記者眼簾,金色的頂部閃著耀眼的光芒,這棟仿唐式建筑的結構,源自1000多年前的隋唐歷史令人非常震撼。
推開一扇門,讀懂一座城。與明堂天堂相鄰是應天門,也就是隋唐洛陽城宮城正南門,曾經見證了女皇登基稱帝等重大事件。歷經近3年的精心打造,生動再現了氣勢恢宏的盛唐氣象。
這只是洛陽的一個縮影。“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兩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這是洛陽城的生動寫照。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洛”,即今黃河中段南面支流——洛水;“河洛”泛指黃河與洛水交匯流域。
以洛陽盆地為中心孕育的河洛文化,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孕育了洛陽獨特的文化氣質。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讓“詩和遠方”完美交融,洛陽開展“夜游古都”系列消費活動,打造老城十字街、銅陀暮雨等“夜洛陽”地標;打造“研學洛陽、讀懂中國”研學旅行品牌,推出“文明之源、根在河洛”等5條研學旅行線路、17家研學旅行基地;策劃推出“牡丹真國色、洛陽花正開”“夏韻洛陽、行知古今”“秋韻秋趣、五彩河洛”“一樣的冬天、不一樣的洛陽”等特色文旅活動,唱響文旅“四季歌”,實現全年無淡季……重塑文化自信、彰顯特色優勢,洛陽正為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注入更多鮮活的生命力。
文化探訪之旅指定用車捷途X90穿梭在洛陽各個地標間,表現出優秀的行駛品質,整體偏向于舒適,1.6T加7DCT的動力組合非常平順,但在運動模式下,X90爆發力十足,高速超車時更是游刃有余。穿行在古都洛陽,它是絕對可以信任的伙伴。
打響“古都夜八點”文旅消費品牌
夏季夜幕降臨得有點晚,但晚上8點過后,古都洛陽夜晚流光溢彩、絢麗華美,許多市民游客聞香而動,把追逐美食變成最有趣的旅游體驗。游客陳平當說:“剛才我專門去了喝了一碗不翻湯,酸辣開胃,感覺特別過癮,老洛陽的味道,這才是生活的味道。”
洛陽自古就有“晝賞牡丹夜觀燈”的習俗,每晚8點,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應天門、定鼎門、以及洛邑古城、龍門石窟等景區同樣燈光璀璨。3D燈光秀、夜游龍門、古風表演等輪番登場,多元化的夜間文旅項目,令游客耳目一新。而景區周邊的商戶們也感受到了城市經濟的脈動。一小吃店老板老康說:“搞這夜經濟非常好,給我們店里面帶來客流量特別多。”
催生消費活力,倡導品質生活。
洛陽依托河洛文化資源,創新夜游產品,打響“古都夜八點”文旅消費品牌,8項特色主題活動和8個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地讓文旅資源串珠成鏈。開行“中原快車·古都夜八點”號高鐵旅游專列,開通4條“古都夜八點”公交專線,推出4條精品線路,將吃、住、行、游、購、娛等多種業態串聯起來,讓游客“一站直達”,點亮聚集效應,激活文旅消費,一個“好看好玩又好吃”的洛陽深入人心。
升級夜八點,打造新生活。去年以來,洛陽以“古都夜八點”為基礎,圍繞商貿、文旅等六大重點領域組織舉辦34項系列活動,推出更潮更炫更有范兒的消費品牌“古都新生活”,打造消費新場景。
從伊河畔槳聲燈影中的龍門山色,到人頭攢動、美食飄香的老城十字街夜市;從氣勢恢宏、美輪美奐的應天門3D投影燈光秀,到古色古香、風景如畫的洛邑古城……人們流連于一個個賞美景、嘗美食的網紅打卡地,游客王歡說:“感覺這里很美,有古代的文化、漢服、米雕,特別是那個米雕,上面能刻20個字,感覺很神奇。”
古都新生活,時尚洛陽城。現在,洛陽正圍繞“美食、健康、文化、藝術、品鑒、旅游、娛樂、青春、科技、美麗”十個主題,策劃推出系列活動,以夜間帶全天,以線上帶線下,以直播帶實體,以中心帶縣域,把購、食、文、旅、體等融為一體,讓各種潛力活力在河洛大地激發涌流。
為一座博物館到了這座城
洛陽位于華夏腹地,司馬光在《過故洛陽城》里感慨道“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多少時光在這里流過,多少文明在這里留下?而洛陽博物館則無疑是洛河沿岸留下的歷史景觀和豐富人文勝跡的重要體現,是洛陽的文化地標。
洛陽博物館共有兩層,一樓是通展,包括河洛文明展第一展館、第二展館、第三展館及古代石刻展館;第二層是精品展,分布著館藏書畫展、漢唐陶俑展、唐三彩展、洛陽珍寶展、宮廷文物展及王繡牡丹藝術館。
打造“博物館之都”,是洛陽加快建設國際文化旅游名城、著力打造文化旅游升級版的重要舉措,也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洛陽文化旅游“新三篇”的開篇之作。洛陽博物館一位負責人說,近年,洛陽強化文旅融合,守正創新,加快“博物館之都”建設,把散落在河洛大地上的博物館串成展現河洛文明的精美“項鏈”,讓河洛大地的一座座博物館“活”起來。
作為一名旅游達人,今年72歲的張二哥自退休后進行環球旅行,已游覽了30多個國家,寫下300余萬字的游記。他把對洛陽博物館的觀后感寫成一首打油詩:“隋唐城畔鼎天下,藏史納文五千年。神獸辟邪欲仙去,黑釉彩馬永奮蹄。楠木寶塔稱神器,三彩之光耀中華。銅爵玉杯滿美酒,洛邑盡淌牡丹香。”
洛陽博物館負責人介紹說,目前,全市已擁有各類博物館69家,形成了主體多元、特色鮮明、富有活力、互為補充的博物館展示體系,“博物館之都”建設初具規模。
從博物館出來,仰望著天空飄走的薄薄云朵,我們無法在一維性的時間中回歸歷史,只能面對著展柜中陳列的一件件實物,不管是粗糲的石器,有裂口的陶器,還是莊嚴的青銅器,或是光滑的瓷器,我們去體驗和感悟歷史,去感受這歷史生生不息的力量,并向它致敬。
鄭報全媒體記者??樊無敵/文 徐宗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