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報全媒體記者 王翠 通訊員 李貞 文/圖
不看不知道,如今的養老服務都這么先進了?
老人睡覺翻身掉下床,智能地板感應到反饋信息,后臺立即報警。
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如今的為老服務已經不只是帶個手環、配個老人手機這類簡單的科技應用,養老服務2.0時代已然來臨。
11月19日,金水區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舉行了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觀摩講評會,全區17個街道辦事處紛紛亮相,成績可圈可點,亮點層出不窮。
“養老服務,如果只是做飯、照顧等傳統工作,不成系統是做不好的,一定要通過科技手段做智慧養老,上有區級、中有街道、下有社區、延伸居家,形成數據整合,聯動互通,把散落的點匯聚成平臺,既便于統一管理又可實現快速聯動。”金水區委書記張紅偉在講評會上對全區養老服務高標準嚴要求。
智慧養老就在你身邊
紅色的心型圖案掛上墻體,“服務更好”的大字傳送出承諾,夜幕降臨,南陽新村街道養老服務中心大樓星火閃耀,成為農業路南陽路上一抹獨特風景。
中心大樓內部透亮、整潔,白色的墻,橘色的門框,一走進樓內,心里就充盈著暖洋洋的情緒,概括倆個字:舒服。
燈火下,它是街區的標,是道路的景;白晝里,它是老人的家,是居民的房。
南陽新村街道養老服務中心建筑面積2700平方米,設置護理床位92張,可提供助餐助浴、日間照料、托養、醫養、家政、康復、理療、文娛、旅游九類服務;同時,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物聯網等科技手段,搭建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實現了“醫康養護一體化”聯動發展和“只能化居家養老”精準服務。
截至目前,中心15人的專業團隊,為已經入住的30余位60歲至90歲長者提供托老服務。
科技賦能生活,養老與時俱進
定位鞋、喂飯機,專門針對老年人的需求開發出科技小產品;老年人沐浴的洗澡機,老人掉床可以感應到的智能地板……你或許還未想到,事關細枝末節的智慧養老已經來到了身邊。
以上提到的智能化產品,均可以在豐產路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找到,截至今年年底,該中心已成為金水區養老服務中心的“最高配”。
中心設有社區托養及日間休息床位共計46張,采用AI、5G、物聯網等技術及智能設備,向上與金水區智慧養老服務平臺聯動,向下統籌指導轄區內社區日間照料中心,整合社會為老服務資源,實現了居家、社區、機構養老形態融合發展,可為豐產路街道“多層次、廣覆蓋、普惠型”15分鐘養老服務圈提供基礎性支撐。
明年,金水將會建成具有更智能化和更高標準的養老服務中心。
搭建三級養老服務體系
金水區現有常住人口162萬,60歲以上老人19.9萬人、占比12.2%;戶籍人口110.1萬,60歲以上老人16.85萬人、占比15.3%。
近年來,全區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堅持黨委政府主導、政策支持、企業運營、醫養結合、科技賦能,按照“三級網絡、線上線下、以大帶小、延伸居家”的總體思路,全域構建具有金水特色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基本形成社區“一刻鐘養老服務圈”。
目前,金水區依托黨委政府主導,搭建區、街道、社區三級養老服務體系。
區級層面,建設完善金水區智慧養老服務平臺,統一對全區各類養老服務設施、服務機構以及公共服務資源進行整合、調配和銜接。
街道層面,以街道養老服務中心為載體,打造由專業養老服務機構運營,向上與區級智慧養老服務平臺聯動,向下統籌指導社區日間照料中心養老服務、輻射延伸居家養老服務。
社區層面,以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為支點,將生活照料、保健康復、文化娛樂等各類養老服務延伸至群眾家門口。
明年,街道社區養老設施全覆蓋
金水通過購置、置換、租賃、新建、閑置資源利用等途徑加快養老服務設施建設,2021年底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85%以上,同時,加大政府購買服務投入,向失能、特困等特定群體老人提供專項服務,向普通社區老人提供普惠服務,補充社區養老專業化服務功能;強化科技賦能。
以獨居老人居家安全預警一“事件”改革為契機,金水為高齡、空巢、特困、獨居老人配備視頻監控、智能床墊、智能腕表、“一鍵通”緊急救援呼叫器等設備,實現與區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及街道養老服務中心聯網,提升服務精度和獨居老人的安全系數。
下一步,金水將全力打造“政策法規、養老設施、養老服務、政府監管”四個體系:
大力推進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力爭2022年實現街道、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全覆蓋;新增養老床位300張,養老護理型床位占比60%以上;積極推進獨居老人居家安全預警一“事件”改革,實施“互聯網+智慧養老”行動;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或補貼方式,為符合條件的老年人家庭進行適老化改造,探索開展家庭養老床位建設;積極開展養老護理人員培訓,上崗培訓率達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