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9時,《國家寶藏·展演季》將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迎來收官,河南文物七璜組玉佩將在節目中華彩綻放。與此同時,《國家寶藏》文物特展也將在節目中正式啟動,來自全國30所參展博物館的館長們將從當地重要考古遺址中采集到的“厚土立方”帶到現場,齊心共建“何以中國”裝置作品,揭開《國家寶藏》文物特展的面紗。河南博物院有兩件文物參與特展,分別為:新鄭鄭國祭祀遺址出土編鐘、七璜組玉佩。
懷揣著“讓國寶活起來”的初心,《國家寶藏》三季以來不斷提煉文物自身的獨特氣質、解讀中華文化的基因密碼、挖掘歷史深處的精神礦藏,引領大家探尋“何以中國”的時代答案。
作為《國家寶藏》文物特展的配套衍生節目,《國家寶藏·展演季》自兩個月前上線,開啟了一場才華與創意齊飛、傳統與現代共舞的國寶創演之旅。9期節目以來,所有國寶創演者盡一己所能,開時代之生面;借現代技術,展祖先之才情,為全國觀眾帶來別開生面的知識分享和文藝作品。目前,之前9期節目所有創演作品均已導入故宮文華殿展廳,即將和眾多文物一起,呈現多元維度的創新特展。
據介紹,今晚的《國家寶藏·展演季》中,來自河南博物院的七璜組玉佩將會與全國觀眾見面,一展風采。七璜組玉佩出土于位于三門峽的西周晚期虢國墓,墓主人為虢國的君主虢季。七璜組玉佩通長約126厘米,由七個由小到大依次遞增的玉璜,間以左右對稱雙排兩行的紅瑪瑙珠、料珠等串聯而成。璜上飾有夔龍紋,玉佩上部與玉項飾連為一體,玉項飾由串管、紅瑪瑙珠及最上部的玉龍紋飾組成。據研究,大型組玉佩的使用,有嚴格的等級規定,是身份、等級的標志之一。這件七璜組玉佩為虢國國君所有,出土時置于死者頸部至膝下,是人體主要佩飾,它選料講究,工藝精湛,為研究西周的佩玉制度提供了實證。
而匯聚三季節目之沉淀和思考的《國家寶藏》文物特展,將以“何以中國”為主題,盛邀廣大觀眾共賞百年考古的心血結晶。特展將中華文明比作水,向觀眾展現多元一體、連綿不絕、兼容并蓄的浩蕩氣象,展覽的單元也依水而定。第一單元為“源”,駐足凝望文明起源之時的點點星芒;第二單元為“流”,展現歷史上民族與民族之間、本土與外部之間、人類與天地自然之間的交流與融合;第三單元為“匯”,嘗試回答先民們生發的思想、錘煉的技藝、匯聚的典籍如何凝聚成一個整體,以及中國又為世界的發展貢獻了什么。
本次展覽邀請全國各大博物館攜珍貴館藏而來,展品涵蓋石器、陶器、銅器、鐵器、金銀器、玉器、瓷器、古文獻等多種文物品類,琳瑯國寶包羅萬象,盡顯中華文明的光華璀璨。既有皿方罍、杜虎符、云夢睡虎地秦簡、玉琮、商鞅方升、何尊、長信宮燈、顏氏家廟碑、《鹿王本生圖》(復制品)、金甌永固杯、商周十供等三季節目以來的高人氣文物,也有七璜組玉佩、鄂君啟金節、唐波斯孔雀藍釉陶瓶、唐僧取經圖枕等首次登上《國家寶藏》的珍貴寶藏。
我省與七璜組玉佩一同參與《國家寶藏》文物特展的還有新鄭鄭國祭祀遺址出土編鐘,其音域達三個八度,具有完整的七聲音階結構,具備旋宮轉調的功能,音律和諧、音色如歌聲般動聽。每件鐘都有調音銼磨的痕跡,在音質、音準等音樂性能方面較西周編鐘有了明顯的進步,為我們研究“鄭聲”的音樂特征和音樂風格提供了實物資料。
在今晚這場“三季磨一劍”的文物盛宴上,到底會有哪些國寶和大家見面?本次特展又將以怎樣令人耳目一新的形式進行呈現?小伙伴們趕快搬起小板凳,靜待盛宴開啟吧。
鄭報全媒體記者 秦華/文 河南博物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