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報全媒體記者 李曉霞 鞏義時報 吳瑞霞
事有人管、忙有人幫,每天樓院都有人打掃,整個小區幾乎難以見到垃圾,每戶每月只用交20元物業費,還有的小區20元都不用交。2018年以來,鞏義市孝義街道孝義路社區把樓院作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基本單元和關鍵著力點,積極探索創新社區治理,通過因院施治、成立自管會、合理制定《居民管理規定21條》等,不斷提升居民素質,最大化調動居民自治積極性,曾經存在的管理無序狀況被有效化解,為鞏固老舊樓院治理成果、寫好無主管樓院整治提升“后半篇”文章提供了有益探索。
黨建引領“零”物業,推進服務高質量
孝義路社區位于孝義街道辦西部,轄區面積4.7平方公里。有26個居民樓院,84棟家屬樓,且大多是老舊樓院。食品廠樓院有4棟樓,包括一棟60年代的紅磚二層老樓,內有近100戶居民。
記者去時,樓院內的紫荊花正開,健身園里,75歲的王愛桃老人正在鍛煉身體,提起樓院的變化,感慨道:“1995年就在這住了,當時院里只有兩棵桐樹,到了秋天,風一吹,滿地都是落葉,地面也坑洼不平,臟亂差沒人管,居民都不喜歡上院里來。現在哦,我天天都出來,多虧了‘他們’。住著很舒心,環境有人管、有人治,還不用交物業費。”
王老太說的“他們”指的是68歲的老黨員岳金周,還有55歲的周坤玲。自從2018年成立了“自管會”之后,他們倆就把樓院里的衛生包了,每天的工作就是把院內打掃干凈,把健身器材和垃圾桶蓋等都擦得干干凈凈,還配合社區做好政策宣傳、組織志愿者參加社區組織的各種活動。
樓院里除了健身器材,就是各種樹木。“你們來早了,過陣子,櫻花開了,才好看呢。以前,院里凌亂,有荒草,有菜園,扎著棍子,可難看,還有人為爭些邊邊角角吵架。現在啊,居民參與樓院環境治理的積極性很高,素質也提高了,沒事了就來院里健身、嘮嗑,相處得像一大家子。”享受著春景春色,嗅著紫荊花香,漫步在整潔樓院,岳金周自豪地說。
群眾自治,讓簡易物業“動”起來
食品新村與食品廠樓院的不同之處在于,每戶每月繳20元物業費,同樣也能讓居民們樂滋滋的。
劉會玲老人是一名老黨員,對以前的居住環境記憶猶新:“2005年剛來那會兒,在4號樓住,3號、4號樓下的垃圾,都快和2號樓下的垃圾連一塊兒了,居民都嫌臟,就是沒人‘動’。誰家辦事了才會清理一下垃圾,一次能拉走好幾臺車。”“有人買了青菜,或是從老家帶回些野菜,就坐在樓下擇,擇完了也不掃,起來就走,你看現在,整潔干凈,沒有垃圾積存。”
見到有居民交水費,記者隨即對簡易物業的服務范圍產生了興趣。作為簡易物業成員的劉會玲一邊熱心為居民服務一邊說:“以前的水費、物業費要催很多遍,催得多了,有些居民還說難聽話。我們就講明利害關系,做好解釋工作,通過拉家常增進感情,現在,居民都能自覺繳費,還能積極參與環境治理。”“一月交20元不虧,有問題,我們老百姓知道去哪里、找誰幫忙了,不出樓院就能反映問題、解決問題。”居民劉女士對自管自治效果很滿意。據悉,該社區簡易物業的服務范圍涵蓋了清運垃圾、處理糾紛、疫情防控、安全穩定等。
共治共享,樓院風貌“亮”起來
工商新村1998年建成,占地面積20畝,共8幢樓、20個單元、240套房子,居民900多人,其中老年人占50%以上。在這里住了23年的“自管會”主任張大喜老人今年69歲,看著新村建成,又陪著它變老。“自管會”成立后,也是每月每戶交20元物業費。
樓院入口處,不僅有綠植、石桌、石凳,墻上的黑板上還有祝福語和版畫,與春色相融,使人眼前一亮。左手邊的墻上,“手牽手,心連心,心手相連愛新村”幾個大字也格外醒目。偌大的樓院內,車輛擺放整齊、花草放置有序、綠植正煥發出勃勃生機,各種公益宣傳版面使人在行走中不由自主地接受到了正能量的熏陶。
不遠處,紫荊樹繁花似錦。社區工作人員王靜深有感觸:“我是2018年到社區工作的,剛來的第一個禮拜,有5天都是在這個樓院掃地清垃圾。當時的情況是,道路坑凹不平、雜草叢生,車輛亂停亂放、‘飛線充電’。很多居住人員在農貿市場做生意,樓下的泡沫箱很多,種著花草、菜蔬,放著雜物,雜亂無章,創文時,是出名的‘問題小區’,光是泡沫箱就拉走了十幾車。”
探該樓院環境治理背后的故事,不難發現,自管會制定的居民管理暫行規定(二十一條)發揮了大作用。“各樓道實行衛生區域責任制,按照住戶門牌號,單月由單號住戶打掃,雙月由雙號住戶打掃”、“工商新村實行賬錢分離,財務公開,每季度向居民公布一次”……這是工商新村《居民管理規定21條》的部分內容。
“自管會”關注“衛生保潔”、“車輛停放”、“私搭亂建”、“飛線充電”等樓院治理難點,經過前后20多次反復易稿,運用“一條一事”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制定出《居民管理規定21條》。經過居民大會表決通過后,“21條”正式施行。
“星期一為全院衛生檢查日,實行流動紅旗制。”“每年進行一次好居民、好夫妻、好媳婦、好兒子、好公婆、好鄰居等評選活動,以樓為單位,由樓長進行推薦,在全院微信群投票評選。”“被掛了流動紅旗的單元根本不愿意紅旗被奪走,每天都把樓道打掃得干干凈凈!”自管會主任張大喜雖然年紀大、壓力大,但是有社區和居民的支持,動力也很足。
在發動居民方面,“自管會”已帶領全院居民,將原來的雜貨屋改造成了“居民會客廳”“便民服務室”。 60多歲的張阿寶推著90多歲的岳父在院里緩緩走著,畫面溫馨,張阿寶說:“現在每天都會推著岳父下樓轉轉,呼吸新鮮空氣。”
通過“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三種治理模式,孝義路社區探索出了一條開放式老舊樓院自治新道路。該社區書記周愛平表示,將進一步挖掘“自管會”潛力、提升“自管會”服務水平,使其真正成為黨群溝通的橋梁。“以前的突出問題,現在都能很快化解,各樓院的環境都有了很大改觀,接下來,我們將在長效管理機制的良性循環上下大功夫。”隨著樓院“自管會”全覆蓋,形成的共建共贏、多方受益的良好局面讓周愛平對社區的未來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