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蘭亭獎終身成就獎藝術家作品展”海報
“中國書法蘭亭獎終身成就獎藝術家作品展”近日在中國美術館亮相,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展覽,它的規模之小,可以說是前所未有:十九位參展者,每人一件作品,一共十九件作品。規模雖小,但這卻是一個非同尋常的重要展覽。
“中國書法蘭亭獎終身成就獎藝術家作品展”展覽現場
書法復興四十多年來,各種層次、各種規模的書法展覽可以說是數不勝數,但有一個共同特點,即所有這些展覽,包括全國展,無一例外都反映的是一人一事一時一地的書法面貌。而這次的展覽則不同,它反映的是一個時代的書法成就。參展者都是經過一個時代的激蕩磨礪,在眾多書家中脫穎而出的佼佼者。所謂“終身成就”,可分為“終身”和“成就”兩個層次:首先意味著獲獎者在書法領域里奮斗“終身”,獲獎者很多人已經仙逝,他們曾經把畢生精力都獻給了當代書法事業;其次,他們在畢生的奮斗中,取得了世所公認的藝術成就。這種成就是經過權威的、廣泛的、嚴格的甄選之后認定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代表著書法藝術的時代風貌和最高成就。就一個個書家而言,這當然是他們個人的終身成就,但如果把他們放到一起,則毋寧說是一個時代的“終身成就”。
所謂“終身成就”體現在哪里?這個展覽從形式上來看,雖然書體多樣,作品筆墨精到,個性鮮明,但幅式一般較小,也非本人提供的代表作,也許沒有震撼人心的視覺沖擊力。似乎不如其他展覽那樣多姿多彩,引人入勝。但在其平靜的外表之下,潛藏著一個時代的風云變幻和波瀾壯闊,隱含著一代書法學人為守護書法的文化身份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卓越貢獻。
這是特殊一代的書法藝術家。他們經歷了近代以來千年未有的文化大變革。在長達數千年的華夏歷史上,我們的祖先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獨有的方塊漢字以及由此產生的書法藝術,是這種文化的一個獨特而顯著的標志。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書法也只有附麗于中國傳統文化,才能充分彰顯其藝術價值。也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是書法藝術的文化身份,一但失去了這個身份,書法將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歷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一流書家,無一不是學者、詩人、文學家。甚至書法對于他們來說,并不是最主要的成就,或者只是其主要成就之一。當然,時代不同了,我們不能要求今天的書家都是著名學者、詩人、文學家,但作為對書法家的起碼要求,除了過硬的技法之外,還應當有相當的傳統文化修養,簡言之就是文化加技法。這里所謂的“文化”是廣義的、寬泛的,既不是指學歷,也不是要求必須是某一領域的一流專家,而是具備較為全面的文化素養,廣積博識,融會古今,對諸多方面都有所涉獵,從而做到以文養書。然而遺憾的是,當今有些人號稱“書家”,但由于缺乏相應的文化素養,被人們譏為“寫字匠”。
近世以來,歐風東漸,中國傳統文化面臨巨大的沖擊。于是,在學科重新構建整合的過程中,書法失去了學科定位。在上個世紀初的文化大變局中,有人主張把書法保留在“藝術”的框架內,這只是一個無奈的選擇。改革開放以來的書法復興,大體上仍然是在這樣的格局之下。比如,我們幾十年來的眾多展覽,主要是以“視覺藝術”吸引觀眾;作者們處心積慮地在展覽用紙、用墨、幅式上下功夫,追求字體的過度變形、夸張,無非是為了增強作品的視覺沖擊力;我們的高校學科體系,長期以來把書法放在“美術學”之下,學生們整天研究的是線條、造型、構圖等等,和傳統文化幾乎不搭界。不言而喻,僅僅從線條、構圖等視覺層面理解書法,是膚淺的;而且和美術豐富的視覺形象比起來,書法的線條、構圖也顯得過于單薄。書法失去了傳統文化的依托,在主要來源于西方的美術學里也找不到合適的位置,從而徹底失去了自己的文化身份。
所幸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仍然有相當一批書家學人,在默默地守望著傳統文化的殿堂,他們在從事書法藝術的創作、研究、教育的過程中,始終把書法置于傳統文化的觀照之下。中國書法蘭亭獎“終身成就獎”的評選,始終秉承以傳統文化統領書法的宗旨,把這一書法界的最高榮譽頒給那些志在堅守傳統文化陣地的書法學人。書法復興四十多年來脫穎而出的這十九位獲獎者,可以說是這一代書法學人的代表,在守望、傳承、弘揚書法文化方面做出了各自的貢獻。尤其是我的前輩書家,很多人都不是單純的書法家,其中有的是學術功力深厚的國學大家,有的是對書法學、文字學有精深研究的資深學者,有的是終生致力于書法文化傳播和學科建設的書法教育家、理論家,有的是學養深厚的詩人、學者、文學家。他們多年來,在各自的崗位上,以不同的方式,弘揚傳統文化,從理論上和實踐上推進書法藝術的傳承和發展,為守護書法的傳統文化身份奮斗終身。當然,在這方面貢獻突出的人還有很多,但按照蘭亭獎的評選規定,只頒給在世的書家,故很多卓越的前輩書家未能名列其中。
日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下發了《關于對〈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專業目錄〉及其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的函》,把書法學和美術學并列為一級學科。這是一個意義非凡的重大決策。它將使書法從“美術”這一視覺造型藝術的框架下解放出來,重新回歸傳統文化。這無疑給當代的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和書法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有鑒于此,中國書法蘭亭獎“終身成就獎”作品展的導向意義是十分明顯的。
弘揚傳統的書法文化,對于每一個志在攀登藝術高峰的書家來說,都是終生的事業。而且,這一偉大的事業不是一代人能夠完成的,需要一代代人的接力傳承,每個人都是傳承鏈條上的一環。正如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先生在《展覽前言》中所說:“人類社會的進步得益于一代又一代人的創造,而這種創造,正是在時代的變遷中不斷吐故納新。”所以我們要用畢生的努力,爭取為這個偉大的事業貢獻一份力量。把我們每個人的終身成就,疊加出時代的輝煌!
中國書法蘭亭獎終身成就獎藝術家作品展
作品欣賞
古詩集句 潘主蘭 紙本?
96cm×30cm 無年款?
陳垣詩句 啟功 紙本?
114cm×34cm 1992年
《盤山》 王學仲 紙本?
137cm×33cm 無年款
玉階花縣五言聯 李鐸 紙本?
134cm×66cm 1997年
杜甫《贈李白》 沈鵬 紙本?
68cm×69cm 1997年
新春盛世七言聯 歐陽中石 紙本?
137cm×53cm 無年款 中國美術館藏
高山仰止 孫其峰 紙本
52cm×180cm 2009年 中國美術館藏
《意林》《道藏》句 劉江 紙本
207cm×72cm 2009年 中國美術館藏
高應冕詩句 沙曼翁 紙本?
135cm×66cm 1987年
藏往知來 姚奠中 紙本
132cm×35cm 無年款
白云蒼松四言聯 尉天池 紙本?
138cm×68cm 無年款?
發自本乎四言聯 陳方既 紙本
137cm×67cm 無年款
劉禹錫詩句 劉藝 紙本
137cm×67cm 1995年
魏碑方雄 龍門天成 孫伯翔 紙本?
70cm×44cm 無年款
華夏神州七言聯 周慧珺 紙本
179cm×36cm×2 2010年 中國美術館藏
水清林深七言聯 高式熊 紙本?
137cm×32cm×2 2018年
草木春山四言聯 張海 紙本
136cm×34cm×2 2021年
曾三禹寸四言聯 沈定庵 紙本?
134cm×34cm 無年款 中國美術館藏
劉長卿詩句 段成桂 紙本
207cm×72cm? 2009年 中國美術館藏
作者 張海,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