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報全媒體記者 王軍方 通訊員 賈艇 文/圖
危難關頭顯本色,大事難事看擔當。4月14日以來,航空港區疫情防控形勢嚴峻,防控責任重大。IT產業園社區服務中心第十二工作站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逆流而上,彰顯責任擔肩。
每天平均2萬多步、每天200多個電話,有時工作到凌晨2點,這是第十二工作站站長潘鵬疫情防控背后的數字。
第十二工作站負責鑫榮公寓、港城公寓近2萬名企業員工。核實大量疫情數據、核酸檢測、物資配送、應急處置、隔離人員心理疏導、商戶管理等各項工作紛至沓來。
每項工作的背后都有一連串的瑣事,核酸檢測中遇到大風天如何穩固帳篷,隔離人員隔離是否應隔盡隔,外地入鄭人員是否落實管控政策,紅黃碼人員是否妥善處理,第二天核酸檢測點上的物資是否配備到位……每天不停地穿梭在社區各個角落,他工作到凌晨兩三點鐘是常態。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他不辭辛勞全力以赴的精神感染激勵著身邊的每位同事。
開始時間是6時15分,結束時間是11時15分,一天采集2200人。這是55歲的社區工作者張明強在這次核酸檢測中作為信息采集員一天背后的數字。
面對著“年齡大、身體欠佳、智能手機使用不熟練”這些問題時,一名有著32年黨齡老黨員的他沒有退縮。當得到任務的那刻,他就努力向年輕人學習,每次總是第一個開始采集信息,還主動留守到核酸檢測最后一刻,在自己的崗位上圓滿地完成每次核酸檢測采集任務。
穿上防護服,化身“大白”進入隔離區的劉濤是一名退役戰士,現在是一名“抗疫戰士”。哪里有需要他就去哪里,哪里任務重他就主動承擔。隔離區需要采集人員時,他主動請纓義無反顧地進入隔離區,每天在隔離區穿梭3個小時,隔離服里汗如雨下。
剛晉升為爸爸的王云龍、妻子臨產的王文楨、家有兩個幼兒的張秦玉……正是家人需要陪伴、需要照顧時,他們無怨無悔地投入到這場戰“疫”中,從沒有離開崗位。
他們身兼多種角色,每個角色他們都盡職盡責,一絲不茍:有的是核酸檢測上努力奔跑的“轉運員”,有的是晚上11點多還在為次日核酸檢測點分檢物資的“理貨員”,有的是凌晨1點還在核實處理鄭州市疫情防控系統平臺轉辦信息的“處置員”……
他們“五加二”“白加黑”;他們,步履不停、夜以繼日。為保證員工的安全,他們筑起疫情防線的“安全墻”,他們是員工最貼心的“防疫管家”,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社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