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索梓涵,鄭州外國語學校2020屆畢業生,現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
約訪索梓涵的時候,她特別提到了“兩本日記”。兩本日記里主要是關于她在高中母校鄭州外國語學校的學習和生活,同時也是鄭州這座城市給予她的“營養”和“機會”。
“鄭外是象牙塔一般的存在。三點一線的單純生活,讓我垂涎且便宜的食堂,在應試壓力下相對多彩的活動,還能忙里偷閑做些喜歡的事。”索梓涵說,翻看高中的日記本,塵封了兩年的回憶頓時鮮活起來。
——2018年12月31日。“傍晚停了電,不知道從哪冒出來的十幾盞臺燈點亮了教室,我們繼續拿起手中的筆。因為會考調休,我們擠在一間教室收看紅色皮膚的新聞聯播,把后黑板開辟成許愿墻,期待新年到來。”
“大學期間,我常常能聽到’你好厲害’,在課堂上如此,在學生工作和冬奧服務中也是。我總會笑笑,但心里暗暗想:我高中周圍人都這樣……”索梓涵說,在有著“哈佛紅”的鄭外校園里,每個人都在“努力生長”,這是她最大的魅力所在。
——2019年4月3日。“二班合唱比賽又是第一喔!晚上,道道在小池塘邊拿著話筒唱了《Happier》,對岸的二班人舉起星星燈揮舞,其他班的同學也駐足觀看。”
高中最后一次大型集體活動落幕。回想起合唱比賽、運動會、球賽、元旦聯歡,甚至是墻報,二班總是用一種堪稱驚艷的方式出場。關于團隊的力量和集體的榮譽,我想這是最好的教科書。有時候我會好奇,我們會不會成為老師口中的“上一屆學生”呢?我又會不會成為聰哥口中的“我的一個班長”呢?
——2020年5月17日。“幾次聯考成績令人崩潰,我開始懷疑自己當初信心滿滿放棄保送的決定。其實本沒有那么難過,直到我用小靈通跟粟米發短信:‘我不想高考了,但我已經沒有退路了。’她回:’有空打個電話?’眼淚瞬間潰堤。然后我推開辦公室的門和聰哥暢談,直到暴雨停下,星星掛在夜空。”
——“學代會雖略粗糙,但我畢竟真真正正做了一些事情,這是公民意識、權利意識很好的啟蒙。”“今天去聽了《回家·聽說》,這是我也會去的遠方。”“成人禮,我穿著漢服攜父皇母后的手走過成人門。”面對班會和課堂上思維的碰撞,我在日記本上一筆一劃寫下“我想學新聞”……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家門口的高架橋和地鐵先后建起,讀書六年的高新區如今已高樓林立。“鄭州以日新月異的面貌擁抱一代又一代人,曾經在同一個園子里的我們也各奔東西。幸好,我的鄭外故事被小心翼翼地封存在日記本里。”索梓涵說,她會去高新區,在西現代城的門面房那里找到了每天清晨支在操場北邊的雞蛋灌餅攤,聞到香氣便想起在漂流書屋一邊吃雞蛋餅一邊看政史地筆記的早晨。
“鄭外讓我同優秀的同儕和老師對話,讓我能到達最頂尖的院校學我夢中的專業。她教會我如何平靜面對撕裂與重負,如何把波濤洶涌化為細水長流的力量。”索梓涵說,感謝鄭州,感謝鄭外!
鄭報全媒體記者 張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