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版面截圖
奮斗賦予時間以意義。進入新時代的十年,鄭州發生了什么?
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最有“直觀感受”——
地鐵從無到有、從有到多,立交橋、高架橋縱橫交錯,“大四環”來了,“米”字形高鐵網“成”了,人暢其行、說走就走。
商圈更迭、消費升級,家門口“買賣全球”;推窗見綠、出門入園,黃河岸邊增綠添彩,“綠城”更綠更美;城市更新,地標“上新”,打卡“網紅”,擦亮城市文化IP,老舊小區“憂居”變“優居”,身邊多了不少“小確幸”。
創業在這座城市的人們也是“有目共睹”——
從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中國(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自由貿易試驗區……一個個國家級戰略平臺“疊加落地”、賦能城市,讓更多人共享發展機遇。
從一紙規劃、一張藍圖、一片工地到風景如畫、宜居宜業、科創之城,鄭東新區北龍湖金融島、龍子湖智慧島、鯤鵬軟件小鎮拔地而起,為更多創新創造打開了“筑夢空間”。
歷經不凡、更顯非凡。
放在時間的軸線里審視,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鄭州牢記囑托,以競進狀態、拼搶姿態奮勇爭先,向世人講述中原出彩新故事。
這十年,鄭州在不斷“長大”:從2012年到2021年,鄭州地區生產總值從5547億元增長到12691億元,常住人口增至1274.20萬人;中心城區城市建成區面積大了一倍多,達到744.15平方公里,市域城市建成區面積增至1342.11平方公里。
十年間,鄭州實現了“經濟總量破萬億、常住人口破千萬、人均GDP破十萬”的三大跨越。今年上半年,鄭州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740億元,經濟運行整體呈現“加速修復、企穩向好”態勢。
這十年,鄭州在不斷“超越”:由省會城市躍升至國家中心城市、特大城市、新一線城市,躋身全球二線大城市、全球經濟競爭力城市100強、全國最高等級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鄭龍頭”“鄭中心”“國際鄭”成了這座城市新的代名詞。
新的戰略定位,新的使命擔當。黨中央、國務院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部地區崛起兩大國家戰略加持,鄭州正越來越多地擔負起高質量發展區域增長極的重任。
歷史的鴻篇巨制一旦開啟,每一頁都是嶄新的。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鄭州市深入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以“當好國家隊、提升國際化、引領現代化河南建設”為總目標,全面開展“工作有標桿、落實有標準、突破有標志”的“三標”活動,深入推進“十大戰略”行動,建設國家創新高地、先進制造業高地、開放高地、人才高地,全力開局破題,奮力高臺起勢,在國家中心城市建設中提質進位,更好服務全省乃至全國大局。
中原要出彩,鄭州首先要出重彩;河南要崛起,鄭州必須成高峰。鄭州打造的“四個高地”,創新高地是引領,先進制造業高地是基石,開放高地是條件,人才高地是支撐。
——向創新要未來,創新高地起高峰。
炎炎夏日,鄭州北龍湖畔,一處占地50多畝的樓群在加緊施工,我省首家省實驗室——嵩山實驗室的主體辦公、研發場所建設正酣。去年以來,嵩山實驗室、黃河實驗室、神農種業實驗室、龍湖現代免疫實驗室,一批中試基地、產業研究院相繼掛牌運營,搭建起科技創新的“四梁八柱”。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鄭州把創新擺在發展的邏輯起點和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位置,搶抓省委推進河南省科學院重建重振的機遇,高起點規劃以鄭東新區全域260平方公里為支撐的中原科技城,推動河南省科學院、中原科技城、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三合一”融合發展,積極引進大院明所、科技型“頭部企業”、省內外龍頭企業研發機構、高層次人才團隊,加快構建“一帶引領、兩翼驅動、四區支撐、多點聯動”的科創格局,讓科技創新成為鄭州高質量發展的主旋律、最強音。
截至目前,中原科技城累計招引科創項目234個,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2100余名,已經形成企業、人才、項目競相入駐的蓬勃發展態勢。
?——堅持項目為王,先進制造筑基石。
“硬巖打井不下井、智能掘進”“煤礦開采無人值守、智能采煤”“5G智能巴士無人駕駛、智慧出行”……中鐵裝備、鄭煤機、宇通客車等多家行業頭部企業不斷創新,在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的賽道上奮勇爭先。
智能手機產量約占全球1/7,宇通客車產量約占全球1/8,中鐵裝備盾構產銷量穩居世界第一,鄭煤機成長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智能化成套化煤礦綜采技術和裝備供應商,速凍食品占全國市場60%以上……電子信息、汽車及裝備制造業等6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在鄭州培育壯大,一串串新的“產業印記”鐫刻進城市發展史。
制造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筋骨。鄭州堅持以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主攻方向,以“萬人助萬企”活動、“三個一批”項目建設為抓手,補鏈延鏈強鏈,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讓更多產業產品進入中高端、處在關鍵環、成為壓艙石。
——融入“雙循環”,開放高地立潮頭。
“有幸在職業生涯中完成三次‘首發’重任,讓我見證了開放河南的快速發展。”從2013年擔任鄭州首班中歐班列牽引司機,到2017年擔當鄭太高鐵開通運營的“首發”司機,再到2022年作為濟鄭高鐵濮鄭段開通運營的“首發”司機,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鄭州機務段火車司機安春磊無比自豪。
2022年6月20日,濟鄭高鐵濮陽至鄭州段、鄭州航空港站開通,標志著河南在全國率先建成以鄭州為中心的“米”字形高鐵網。一個用鐵軌繪就的“米”字,從“紙上藍圖”變成“腳下通途”,由河南延伸全國,串起一個又一個經濟圈。
開放發展已成為鄭州的鮮明標識。進入新時代,鄭州撥快了融入世界的時針,搶抓對外開放和“一帶一路”建設機遇,搭建起空陸網海四條“絲綢之路”,內陸地區功能性口岸數量最多、種類最全,進出口總量連年穩居中部城市第一,交通區位優勢加速向樞紐經濟優勢轉變,全面鞏固提升在“一帶一路”中的戰略節點地位,以高水平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
——廣聚天下英才,人才高地正崛起。
“梧桐樹下,鳳凰歸來。”國內外名校博士不約而同參加省科學院線上面試,不少外出求學的豫籍人才喜奏“鳳還巢”;眾多國內頭部企業、研發機構創新中心和高層次人才團隊紛紛落戶鄭州。近五年,鄭州常住人口增量位居全國前五。
鄭州在校大學生數量127萬多人,在全國排第二位,每年有30萬大學生畢業,如何吸引和留住更多人才?鄭州市設立100億元的青年創新基金,高標準布局建設一批青年創業園、青年人才驛站,配建30萬套人才公寓,全面推進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設,每年引進大中專學生和各類高級人才20萬人、5年達100萬人,讓鄭州成為青年人和各類優秀人才追逐夢想、實現價值的城市。從今年4月份人才新政發布以來,鄭州已吸引5.57萬名優秀青年人才來鄭留鄭發展。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鄭州把打造人才高地作為“一把手”工程、第一任務、第一要求,連續打出人才政策“組合拳”,堅持以引平臺、引機構、引項目聚人才,實施項目、人才“雙招雙引”,持續為人才提供全方位、全鏈條、全周期服務,營造宜居宜業的“小氣候”,涵養吸引留住人才的“大生態”,讓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
十年,一個跨越歷史的維度;十年,一段波瀾壯闊的歷程。鄭州之變,寫在奮進的時光里,印在人們的笑臉上。
時代的進程,猶如環環相扣的樂章,不斷鳴響動人的和弦。賡續初心使命、矢志砥礪奮斗,鄭州正在譜寫讓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
新地標提亮氣質
老地方美麗嬗變
大項目拔地而起
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九年奮飛筑新城 二次創業再起航
鄭東新區:科創“領舞”龍頭高昂
鄭州經開區著力打造“三區一高地”踔厲奮發向未來
鄭州高新區:創新引擎“動能強”高質量發展“加速跑”
金水區:堅定走好特大城市中心城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之路
二七區:“三個二七”奮勇出重彩起高峰
中原區:務實重干加壓奮進 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在管城回族區重新發現老城的“復興與新生”——商都管城綻風華
回首十年奮斗路 引吭高歌再出發 全力建設“創新活力之城、大美幸福惠濟區”
上街區:奮力譜寫美麗上街現代化建設新篇章
鞏義: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標桿城市
新鄭奮力建設現代化全國一流中等城市黃帝故里煥新彩
登封市:奮力開創大景區城市建設新局面
滎陽市:譜寫鄭西新城現代化建設絢麗新篇章
新密市:打造“三區兩強一基地” 賡續前行譜新篇
中牟縣:奮力建設現代化國家中心城市東部新城
?河南日報記者 徐建勛 王延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