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報全媒體記者 袁建龍 通訊員 宋躍偉 燕曉娜
8月9日,雨后的嵩山更加蒼翠欲滴。位于少室山腳下的登封市少林街道雷家溝村的嵩山心意風車農場內,草坪碧綠、花開爭艷、碩果飄香、風鈴飛轉……
“這是借用了摩擦力,繩子才緊緊地固定在了這上面!”不遠處,一堂夏令研學體驗實踐課正在這里進行。授課老師則是90后的“新農人”——嵩山心意風車農場的農場主劉曉輝。
“今年暑假農場開展了夏令研學游活動,我每天都要給學員們進行多節授課,特別忙。”趁學員休息時間,劉曉輝講起他這個新型職業農民的創業故事。
2014年,大學畢業的劉曉輝曾在景區和旅行社打拼了兩年,后回到登封一家公司工作。在下鄉過程中他發現,農民想要富,光靠種地收益不高,從種植技術到產品加工再到市場銷售,這些遠遠超出了一名普通農民的能力范圍,增加農民附加收益才是推動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
“在大學里我學習的是旅游策劃與營銷專業,俺老家就在少林寺旁邊,當時我最希望是讓自己能在農文旅方面有一定的建樹和作為。”劉曉輝說。2016年,劉曉輝作為雷家溝村為數不多的返鄉大學生,擔任了一部分村務工作。“那時對我來說也算是一個歷練,當年雷家溝村正在創建美麗鄉村,我便成為了村里最小的‘書記員’。”
創業的艱辛和困苦,讓劉曉輝也有過放棄的念頭。2017年,劉曉輝流轉了80多畝土地,開始種植果樹。因雷家溝村大部分是山坡地,水電路不通,種地也是靠天收。第一年劉曉輝就和家人一起引水修路架電,并對土地進行了深翻。“到了第二年,發現一些果樹不適應在這里生長,兩年的辛苦就這樣打了水漂。”這次教訓讓劉曉輝明白,自己對農業技術的學習還不夠,對當地的氣候、土質、植被等調研沒有做到位,于是他對農業技術進行了系統的學習,并重新采購優良品種進行試種。
近幾年的農村工作和學習使劉曉輝產生了一個很強大的愿景,做一名新型職業農民,打破傳統對農民的認知,按照當下最流行的思維包括互聯網、供應鏈、農業+教育、農業+旅游等所有能融合的業態盡可能地去嘗試。
“雷家溝村地處嵩山腹地,又緊鄰少林寺,何不利用便利的區位優勢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把雷家溝村打造成兩個知名景區的二級服務區。”2020年3月下旬,劉曉輝就注冊了成立了“登封市嵩山心意家庭農場有限公司”,涵蓋住宿餐飲、果蔬采摘、田園書屋、輕奢營地、農事體驗、科普研學、親子游樂等綜合性都市休閑度假和生態農業觀光旅游。
近兩年,受疫情的影響,近郊游異常火爆。這期間,劉曉輝就動員群眾加入到休閑農業的模式中來,發動村民入股投資一些規模小、回報快的二次消費項目。比如把老百姓家里的土雞蛋、紅薯、黑花生等物品在農場賣掉,引導群眾做一些小買賣,這既符合當下的地攤經濟,又增加了群眾的收入。2021年,劉曉輝再次帶領群眾投資建造了“鄉村振興號”旅游觀光小火車,效益十分可觀。目前,嵩山心意農場又拓展開發了少林功夫系列,農事體驗系列,體育運動系列和傳統國學文化系列的四個系列共32項研學項目。自農場成立以來,累計接待游客30余萬人次,峰值最高的一天大約3000人。
“去年底農場也順利完成了集體經濟體制改革,轉型納入到村集體經濟也算是對雷家溝村的一種回饋吧。”劉曉輝說。
“滴——”汽笛長鳴,白煙蒸騰,雷家溝村正乘著“鄉村振興號”小火車向鄉村振興的目標疾駛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