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前幾年備受關注的電影《我不是藥神》嗎?對!電影中貫穿始終的那個病就是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俗稱“慢粒”(CML)。這個曾經被視為不治之癥的疾病,如今隨著靶向藥物的出現,開啟了治療新篇章。?
9月22日是國際慢粒日,由北京新陽光慈善基金會主辦的“續立新生 共向未來”2022年國際慢粒日暨第九屆中國慢粒患者大會在北京、武漢等多地同步舉行,相關專家就“慢粒”最新治療進展及規范化治療進行分享和總結。河南省腫瘤醫院張龑莉教授受邀,就“慢粒”患者的負擔、患者回歸的臨床價值、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等話題進行分享。
會上,旨在進一步改善患者生存質量,給予他們更多的包容與接納,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的《成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回歸社會手冊》同步發行。《手冊》共有“日常護理”“就業”“親密關系”“心理健康”四部分內容,以患者回歸社會面臨的切實問題為出發點,借助臨床醫生、人力資源管理師、心理咨詢師等各領域專家為慢粒患者提供積極有益的指導
據悉,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又稱慢性髓細胞白血病,是慢性白血病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在成人白血病中約占15%。它是人類第9號和22號染色體發生基因突變而導致的一種疾病,普被視為不治之癥,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靶向藥物TKI抑制劑的使用,慢粒已從人人害怕的癌癥,變成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可治、可控,甚至可以實現“停藥治療”。
張龑莉教授稱,醫生治病,不僅僅關注藥物的臨床價值和患者疾病本身的表現,更重要的是為患者提供規范的慢病管理及治療后的社會價值。病人自己的目標也已經從治到活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甚至要活得更好,他們希望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學習、工作、結婚、生子。《手冊》發布的更大意義,在于幫助患者成為身心健康的人,真正回歸社會,實現自身價值。?正如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胡豫教授強調的,“在助力患者回歸正常生活的過程中,幫助他們重新創造社會價值”。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劉書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