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報全媒體記者 張朝暉 文/圖
10月27日上午,黃河南岸的中牟縣狼城崗北韋灘村,天高地闊,一眼望不到邊的大田里,一個個粗壯挺拔的青皮蘿卜青葉如傘,身健體碩。長勢喜人,不用剝皮,洗凈了直接生吃,清脆,甘甜,汁多,口感勝似白梨,果然名不虛傳。“跟賣水果差不多,咱北韋灘的青皮蘿卜可以先嘗后買,口感不好不買,品相不好不買,價錢不合理不買。”北韋灘村黨支部書記張玉海正站在一輛小貨車前,手里握著一個青皮蘿卜向客戶介紹說,“傳說咱這里的青皮蘿卜在宋朝和明清時候,都是朝廷貢品,一般老百姓都吃不起的。”
作為村黨支部書記,張玉海已經不止一次幫助村里的鄉親賣菜了。去年五月份,疫情防控期間,他在田間帶貨,不到一星期幫助困難菜農銷售芹菜20萬斤。“我們支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不但要宣傳到家喻戶曉,還要貫徹到田間地頭,最后還要落實到菜米油鹽醬醋茶。”張玉海說,“當前疫情防控嚴抓不懈,但是鄉親們種植的蘿卜、芹菜、蒜苗、冬瓜等都到了上市時候,必須在不違反防控政策的前提下,把菜賣出去。這些蔬菜在地里時間長了就不值錢,鄉親們辛辛苦苦大半年的血汗就打了水漂。作為村支部書記,為鄉親們帶貨賣菜,職責所在,義不容辭。”
北韋灘村今年50歲的菜農胡永祥告訴記者,這幾年鎮村領導號召鄉親們擴大蔬菜種植面積,走產業化道路,他響應號召流轉土地,今年種植青皮蘿卜百十畝,預計收獲蘿卜五六十萬斤,“頭伏蘿卜末伏芥,過去這種做法現在已經不適應了,現在是末伏蘿卜不生癩(病蟲害),種莊稼種蔬菜要結合實際情況,與時俱進。”胡永祥隨手拔出兩個蘿卜向記者展示,“俺家菜地這蘿卜最大能長到七八斤重,但是我最多讓它長到四五斤,蘿卜太大會影響品質。”
“這段時間每天都有社區商超客戶來地里買蘿卜,平均一天會賣到2000斤,如果不是因為疫情,我腿腳不離地兒都不愁賣。河北邊的新鄉,東邊的開封,西邊的鄭州,都是把貨車直接開到地里頭。一嘴價,裝車走人,豁子吃涼粉,利索得很。”
“中醫說冬吃蘿卜夏吃姜,蘿卜真是好東西。”張玉海介紹蘿卜時,頭頭是道,“蘿卜能下氣消食、除疾潤肺、解毒生津、利尿通便,還主治肺熱、便秘、氣脹、食滯、消化不良、痰多、大小便不通暢、酒精中毒等。”
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北韋灘村各種蔬菜種植蔚然成風,且種植面積日益擴大,產業興旺。“去年鄭州晚報幫助賣了20多萬斤芹菜的那家種植戶,今年又擴大了芹菜種植面積,去年種了40多畝,今年又增加了40多畝。”
“鄉村要振興,必須因地制宜引領鄉村經濟發展,我們要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與本地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引導引領群眾走農業產業化道路,歸根結底一句話,讓群眾種好地,掙到錢,腰包鼓起來,身板硬起來。”張玉海說,“當前北韋灘村支部正在積極創建‘五星’支部,支部要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我們既是黨的政策的宣傳者,又是黨的政策的執行者。我們在田間地頭帶貨幫鄉親們賣菜,就是在落實黨的好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