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報全媒體記者 袁建龍 登封時報 付文龍
手持一本《為民日志》,載滿一心為民的責任和擔當,登封市大冶鎮大路北村黨支部書記張艷輝干勁十足,一大早就走村串戶,實地查看村民的自來水使用情況。
大路北村地勢較高,以嶺東、嶺西山脊為界,水線向西流入盧店崔崗村、向東流入大冶西施村,造成村內長期“無水可用”的局面。因此,多年來大路北村村民只能通過儲備泉水、雨水或購買深井水維持生產生活。同時由于水資源的匱乏,大路北村難以發展工農業,經濟條件的限制,也阻礙了村內供水工程的規劃建設。
張艷輝自2015年擔任大路北村黨支部書記以來,時時事事為群眾著想。村內電路改造、道路拓寬硬化一一實現,但吃水難問題依然迫在眉睫。為解決該問題,張艷輝多次到水利部門反應情況,找了多個水利專家到實地勘察,但都因村里的特殊地質條件勘測不到水源。2018年夏季,降雨稀少,對于常年以積蓄雨水維持生活的大路北村村民來說,這個夏季異常艱難,張艷輝極力協調,得到了相關部門的支持,用水罐車為村民免費送水。但是這一情況,更加堅定了張艷輝讓群眾吃“自來水”的決心。他不厭其煩的向上級部門反映情況,申請地質勘探。2019年水利部門再次派遣專家到村勘探,張艷輝帶領勘探隊跨溝越嶺,在村域內尋找水源,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可惜一直沒有找到地質水層。一些人開始動搖,但張艷輝不愿放棄,經過多次勘探,終于在大路北村一組找到水源點!
2020年,在鎮黨委政府和上級水利部門的幫助支持下,終于打出一眼600多米的深水井,比設計深度足足深了200米,水源每小時15立方米左右。這一口井已然是來之不易,張艷輝和村民們卻還有更大的愿望,那就是鋪設管網,讓每家每戶都能用上自來水。然而大路北村地勢復雜,各個生產組所處位置落差極大,后續自來水管網配套設施建設又陷入施工不便、資金不足的困境。
群眾生產生活用水是民生大事,也是支部書記張艷輝心頭牽掛的要事,如何設計規劃、籌措資金,讓村民用上價格適宜、安全便利的自來水,成為他的心頭大事。整整一年時間,張艷輝和村“兩委”成員沿著村子查看管網路線,大路北村起伏崎嶇的山路,他們走了一遍又一遍,帶領村民排除萬難,2021年6月,大路北村自來水主管網開始鋪設、大型蓄水池也開始緊張施工。
天有不測風云,2021年7月20日,一場空前的暴雨,又給大路北村的“自來水夢”一記重擊,主次管網、水利設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損毀。彼時,支部書記張艷輝和村組干部們既要安置村民、精準統計因災受損情況,又要兼顧疫情防控工作不放松。在這個特殊時期,正值大冶鎮以《為民日志》為載體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張艷輝拿到《為民日志》后,一頭扎進工作中,工作之余挨家挨戶進行走訪,了解受災情況和生活需求,很快便養成了將群眾急難愁盼記下來的習慣。2022年6月,群眾期盼已久的入戶管網工程,經過村四議兩公開,決定開始建設。張艷輝帶領“兩委”干部,安排專人負責工程質量,協調群眾,確保自來水入戶管網應鋪盡鋪,應裝盡裝。目前全村422戶群眾均享受到該工程福利,群眾再也不會因為用水問題而發愁。
翻開張艷輝的《為民日志》,“八組五保戶張中民患腦出血住進醫搶救治療,應組織村民陪護,他家中有八十多歲的老母親無人照料,購置一些米、面、油、掛面給她送過去,順便看看有什么需求”“九組張國強在暴雨過后,無安全住所,暫時先接到我的空屋里吃住,等暴雨結束再對房屋進行加固。”群眾的所需所求都記錄在冊,有支部書記做表率,大路北村“兩委”干部都養成了帶上《為民日志》去自己分包網格轉一轉的習慣,面對手持日志專注記錄的村組干部,群眾都交口稱贊“咱們反映的問題都有記錄,有落實,這樣的兩委班子讓群眾生活過得很踏實,也相信他們可以帶領大路北村的群眾走上鄉村振興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