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鄭州市二七區嵩山路街道亞星社區,有這樣一支在職黨員志愿者團隊,由市勞動保障培訓就業指導中心王淑云、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孟新星、市房產檔案館尚星旭和市人民醫院的石對先組成。一段時間以來,他們承擔著志愿服務里最急難險重的任務——為居家隔離的重點人群上門做核酸檢測。由于他們名字里的“星、云、先”三個字,志愿者們都親切地稱他們為“星云先鋒”。
早上7點,草草吃過早餐的 “老大姐”王淑云就趕到了社區辦公室,作為在職黨員志愿服務中的“老兵”、在職黨員疫情防控臨時黨支部的組織委員,王淑云是“星云先鋒”的主心骨。從上半年5月份那波疫情以來,她就開始為居家隔離的重點人群上門做核酸檢測,現在已經是上門核酸工作不可或缺的重點人物。
亞星社區居民近萬人,居家隔離人員一直在幾十戶到200戶之間波動,每天上門做核酸都是一場硬仗。“摸清底數、規劃好路線才能事半功倍。”王淑云一進門就直奔主題,和社區的小白老師拿著名單開始逐一核對今天居家隔離人員的信息。“社區樓宇分6期、74棟樓、248個單元、外圍一周1.7公里、走完一圈大概20分鐘······”王淑云邊核對今天的任務清單,邊對著腦海中的社區地圖默默勾畫著今天的行進路線。很快,“星云先鋒”的其他3位隊員也趕到了,4個人湊在一起又核對了一遍清單,熟練地穿好隔離服,默契地拿起試劑管、棉簽、手消、名單等必備物品出發了,等待他們的,將是連續3到4個小時的戰斗。
居家隔離人員多是從疫區返回,或是密接、次密接人員,感染風險很大,為他們一對一上門做核酸檢測,誰心里都會發怵。“怕家人擔心,我們幾個都對家里人隱瞞了實情,只是說參加社區志愿服務,沒敢說是給隔離戶做核酸檢測。”王淑云說。可紙里包不住火,王淑云的愛人得知消息后,又生氣又擔心地數落她:“你干啥不行,萬一感染了咋辦!”孟新星的老婆懷孕待產,知道情況后也是惴惴不安,孟新星只好把石對先抬出來當擋箭牌:“石老師是專業醫生,有他給我們把關,沒事!”逐漸的,家人態度有所轉變,從提心吊膽到大力支持、加油鼓勁。
社區大部分是無電梯的多層樓,且居家隔離戶大多集中在5樓、6樓。孟新星是退伍特種兵:“我身體好,樓層高的任務交給我!”了解到王淑云這幾天因為長期爬樓梯導致膝蓋損傷疼痛,他和小組其他人員商定只讓王淑云負責核對名單、規劃線路,爬樓梯入戶檢測的工作由他們3位年輕人承擔。做檔案工作的尚星旭不善言辭,卻心思縝密。他把上門做核酸檢測分解為填寫公示牌、揭封條、敲門、核對身份、開管、遞管、掃碼、消毒、貼封條等流程,一整套動作銜接的行云流水,絲毫不差。
尚星旭從上半年開始就一直活躍在社區疫情防控的志愿者團隊中,他說,雖然采樣工作很累,但每次聽到社區居民對他由衷的說出“你們辛苦了”、看到醫務人員不辭勞苦轉戰在各個社區一線的身影、感到隊友們相互扶持相互勉勵的情誼,他都渾身充滿了力量。
疫情發生以來,封控在家的石對先無法返崗,他便主動向社區請戰,一直奮斗在核酸檢測的崗位上,成了社區的中堅力量。作為職業醫師、專業人士,他每次都要認真檢查大家的防護措施是否到位,每戶做完都督促做好現場消毒,任務完成還要指導大家規范脫防護服、做消殺。每次采樣,他都要不厭其煩地提醒團隊成員:“重點人群核酸檢測要抓好兩個關鍵點,一是要把檢測做準確,咽拭子、鼻拭子都要做到位,不能有任何偏差;二要做好防護和消殺,千萬避免隔離戶之間、志愿者之間出現交叉感染。”團隊里有他做技術指導和把關,大家心里都有了底。
11點半左右,連續奮戰近4個小時的“星云先鋒”們完成任務返回社區,秋末冬初,已有涼意,但他們早已汗透衣背,面屏上密密麻麻掛滿了水珠,有水不能喝、有汗不敢擦,渴的嗓子直冒煙他們換下防護服第一件事情就是咕咕咚咚地先灌一大杯水。考慮到他們的辛苦,大家也想和他們調換一下工作,他們總是說“別換了,我們已經適應了,換其他人還要再重新熟悉,再堅持一下就行了,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星云有耀能垂蔭,在“星云先鋒”小隊的感召和帶動下,亞星社區的在職黨員們在各自的志愿服務崗位上一個個干勁十足,他們按照市委“三起來”活動要求,撲下身子、扛起擔子,和轄區居民群眾共同吹響了“抗疫”集結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示著一個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責任與擔當,為早日迎來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全面勝利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劉偉平?通訊員?吳丹?宋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