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晚報》版面截圖
“只要我還能動,就會一直參加學雷鋒志愿活動,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2月28日晚,71歲的鄭州市老年雷鋒團團長姚淑英獲頒2022年度河南省“最美志愿者”,她用樸素的話語道出了鄭州市百萬名志愿者把弘揚雷鋒精神“融入日常、化作經常”的自愿自覺。
1月7日上午,鄭州火車站志愿者向旅客送上春聯
240萬余名“綠城使者”志愿者傳遞城市溫情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弘揚雷鋒精神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鄭州市把學雷鋒志愿服務作為貫徹落實論述精神的實踐途徑、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市民群眾奉獻愛心的重要渠道,取得了良好效果。
整合全市資源打造的“綠城使者”志愿服務品牌,統籌各級各類志愿服務隊伍建設,240萬余名注冊志愿者分屬總隊至小隊五級構架,活躍度達62.08%。
在大型活動中,他們開展“綠城小紅象”城市志愿服務行動,服務領域覆蓋信息咨詢、文明引導、清潔家園、文化展示、群防群治、應急救援、社會關愛等,營造了滿城盡是“志愿紅”的氛圍。
在疫情防控中,他們實施“綠城使者—小紅象·健康行”志愿服務項目,將社區作為“疫情聯防聯控的第一線”,深入推進“社區黨建+志愿服務”模式,組織志愿者積極參與疫情防控志愿服務,不斷整合社會志愿者力量,彰顯了管控中的鄭州大愛、城市溫情。
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實施“綠城使者—小紅象·周周行”,精準對接無主管無物業樓院,結合愛國衛生運動,宣傳垃圾分類常識、普及健康知識,開展文明引導、清潔家園行動,孵化社區志愿服務隊伍,不斷推動基層治理模式創新。他們幫助217個無主管無物業樓院建立了以熱心居民為骨干的志愿服務隊伍,提升了居民對無主管無物業樓院的滿意度,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歸屬感。
他們關注水源地環境整治、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實施“綠城使者—小紅象·攜手共建幸福河”“綠城使者—小紅象·黃河情”志愿服務項目,讓群眾護河、管河、愛河意識大幅提升。
面對突發災難性事件,“綠城使者—小紅象”積極開展身邊救援、異地馳援,有效助力了搶險救災等工作的深入開展,彰顯鄭州大愛和“鄭州速度”。
制度賦能,鄭州志愿服務欣欣向榮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雷鋒精神永不過時。注重時代性,堅持需求導向,一個又一個志愿服務項目的策劃實施,服務了百姓民生,引發了社會反響。
從發起“一碗面溫暖一座城”活動的鄭州“好人幫”志愿服務團隊,到被受助者點贊“因為一群人愛上一座城”的鄭州市“老年雷鋒團”,從以擁有百萬粉絲的志愿者周慧玲為核心的康橋華城社區文化建設志愿服務隊,到遍布城市各個角落的12612個“綠城使者”志愿服務組織,社會化動員已成為鄭州學雷鋒志愿服務的突出特色。
欣欣向榮的背后,是制度化帶來的強力保障。《鄭州市推進學雷鋒志愿服務制度化三年行動計劃》《鄭州市志愿服務積分兌換激勵辦法(試行)》等制度的出臺,將志愿服務經費納入市級財政預算,推進了“綠城使者”志愿服務站點建設,依托站點落實志愿者登記注冊、培訓管理、褒獎激勵等各項制度。建設“志愿鄭州”網絡信息平臺,實現全流程規范運行。截至目前,兩項志愿服務制度化建設經驗入選中宣部《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案例選編》。
鄭州志愿服務不斷走向專業化
鄭州志愿服務不斷走向專業化:中國志愿服務研究中心河南分中心落地鄭州,標志著鄭州市志愿服務理論研究進入“國家隊”。建立鄭州市志愿者培訓聯盟,實施“種子計劃”,年均組織培訓12756場次;建立志愿者網絡培訓學院,僅2022年上線培訓課件就有208個,點擊量128.41萬次;推動組建應急救援志愿服務組織,開展國際國內救援志愿服務行動;規范提升文博志愿服務項目,推出文博志愿服務全國先進典型。
“把志愿服務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生活習慣,把志愿精神作為一種工作態度、價值追求。有責任有擔當,青春才會閃光。”正如鄭州師范學院學雷鋒志愿服務大隊志愿者王雪說的這樣,志愿服務20年,盡管艱辛,卻留下了無數個溫暖瞬間。
“把雷鋒精神代代傳承下去——紀念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為雷鋒同志題詞六十周年”座談會在京召開后,鄭州市高度重視,迅速對學習宣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座談會會議精神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鄭州市將乘著貫徹落實全國、全省兩個座談會精神的東風,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貼近群眾急難愁盼,持續深化“學雷鋒 我行動”主題實踐活動,用志愿服務溫暖一座城。
城市有溫度、群眾更幸福。讓我們續寫新時代雷鋒故事,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濃厚社會氛圍,匯聚向善力量、共建志愿鄭州。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蘇瑜/文 李新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