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晚報》版面截圖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上下連綿五千年,而文明史賴以傳承的載體,是這個民族獨有的、與其他文明不同的漢字。
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吳行在全民漢字書寫、鄉村孩童藝術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意見建議。
漢字文化內涵逐步弱化應引起重視
吳行表示,近年來,隨著電腦、手機以及文字錄入和語音錄入系統的廣泛普及運用,漢字的書寫變成了一個簡單的選擇程序和口令。這種便捷的應用減少了全民書寫的機會,也逐步淡化了國人對漢字本源的認知,淡化了中國人一筆一畫、逐步完成漢字架構的書寫過程。久而久之,人們開始習慣性地忽略了漢字的書寫,經常性地提筆忘字,用字混淆不清,用詞南轅北轍、詞不達意,漢字的文化內涵也隨之被逐步弱化。
“當今社會,一些人不會寫或寫不好中國字,尤其是對于中小學生來說,因為缺失了漢字的書寫和應用場景,也開始大量地、習慣性地使用便捷文字處理系統完成課程作業。同時因為缺乏倡導和鼓勵機制,書寫姿勢隨意、字跡凌亂不識、缺乏規范,由于不了解字的本意,大量的錯詞別字連篇,難以識讀。”吳行說,這種現狀漸成常態,長此以往,將對中華文明的傳承、國人的文化自信會產生沉重的打擊,應當引起國家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倡導全民漢字書寫
“漢字是中華文明的文化符號、華夏文明的標志、根植民族深處的文化基因,倡導全民漢字書寫、鼓勵漢字書寫,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要舉措。”吳行說,漢字的書寫過程融入了中國人特有的知識認知、思維習慣、行為方式,也從中體現了中國人的人格精神和性情志趣、人文格調,由習慣性的漢字書寫牽起的是文明賡續的紐帶,通過漢字書寫的深入和發展運用,培養了文化自覺,才能有更堅定、更廣泛的文化自信。
“倡導全民漢字書寫,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要落實在行動中。”吳行說,黨和國家有著優越的體制和許多的惠民政策,可以將倡導漢字書寫融入其中,比如:在中小學試卷的書寫中給書寫優異、文字通暢、字體工整規范的試卷加分,將漢字書寫納入常規學分考量;在公務員考試、成人高考等各類考試中,將漢字書寫作為一項考量內容,從而掀起全民的漢字書寫熱。
吳行尤為關注偏遠地區孩子們的藝術教育。近年來,為了幫助更多農村地區孩子們提升藝術素養,傳播書法藝術,吳行自籌資金,在鄧州、淅川等地的學校設立書法教室,通過先行試點,讓書法教育在當地中小學課程設置中常態化。他也希望能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加入青少年藝術素養提升服務當中來,讓每一個農村學校都有一個教授傳統文化的教室,為鄉村的孩童種下“藝術的種子”。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