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推薦冷門旅游城市。”在剛剛結束的中秋、國慶黃金周假期,不少計劃出行的游客在社交媒體詢問道。今年中秋、國慶黃金周假期期間,各大城市熱門景點“一票難求”,搶車票難,搶景區門票更難。相比熱門景點的“人從眾”,有一部分人將目光望向了“小城”,邁上了“反向出行”之旅。
某出行平臺數據顯示,三四線城市成為今年國慶假期旅游“黑馬”。這反映了游客選擇旅行目的地標準的轉變:遠離人群、不逛著名景區、不逛網紅城市。這種“小而美”的出行方式被稱為“反向旅游”。
除了在空間上“反向”,還有游客在時間上“反向”。有媒體注意到,“最火十一長假”過后,機票和酒店的價格大幅“跳水”,不少游客利用這個機會開始“反季游”。
國慶假期,游客在貴州凱里下司古鎮觀賞煙花 新華社發
在不少黃金周出游的游客看來,小長假的“打開方式”是這樣的: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拍下千篇一律的打卡照,再根據密密麻麻的行程單奔赴下一個目的地。這種“隨大流型”旅行方式,雖然對體力有較高要求,但是勝在“不會出錯”。
從這個意義上看,在厚重濾鏡下的熱門景點是“景觀”本身,而被龐大人流裹挾著前進,是對人們發現美能力的消耗。摩肩接踵的人流之外,這些化身“逆行者”的游客,正在用行動對主流旅行方式進行重新思考。
美景常有,但好心情不常有。某位“反向旅行”的游客表示:“腳下是綠地,抬頭望的是藍天,遠處是大海,這比去景點打卡舒服多了。”實際上,“錯峰出游”“錯景出游”讓旅行回到了放松身體、放飛心情的初衷。目的地是哪里不再重要,“在路上”才更重要,松弛感才更重要。
生活本就不是軌道而是曠野,旅行亦是如此。穿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穿越城市、山川、河流,放下手中的旅游攻略,在“冷門城市”陌生的街頭來一場漫無目的的Citywalk;遠離美食一條街,在煙火氣的街頭品嘗從未吃過的他鄉美食;避開“最佳出游時間”,發現美景其實“淡妝濃抹總相宜”……在路上發現美好,和美景美食不期而遇,也許這才是旅行的意義。
掃碼看相關報道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評論員 楊晗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