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東流去,往事越千年。穿越歷史時空隧道,當我們把目光聚焦于黃河與洛水交匯的那片黃土地上時,你會發現,河洛古國散發出“最早中國”的熠熠華彩。
這里擁有諸多“中國之最”
河洛古國——雙槐樹遺址,這座距今5300年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遺址位于伊洛匯流入黃河處的鞏義河洛鎮上。
這里有著諸多“中國之最”:勘探確認遺址面積117萬平方米,發現有仰韶文化中晚階段三重大型環壕、具有最早甕城結構的圍墻;這里有目前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宮殿”,多處院落建立在大型版筑夯土地基之上,門塾臺階、一門三道;這里有4處共1700余座經過嚴格規劃的大型公共墓地,所有墓葬均呈排狀分布,墓葬區內的夯土祭壇遺跡,是仰韶文化遺址中首次發現。這里還發現了用9個陶罐擺放成“北斗九星”文化遺跡、與絲綢起源有重要關聯的最早“家蠶牙雕”……
憑借諸多璀璨奪目的新發現,雙槐樹遺址先后入圍“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我國考古界泰斗、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高度評價雙槐樹遺址,曾揮筆寫下《雙槐城禮贊》一詩:“鞏義雙槐樹,有座仰韶城。為覽龍圖便,緊鄰大河邊……春蠶勤吐絲,絲綢惠萬方。中華創文明,神州大風光!”
五千多年中華文明主根脈有望追溯于此
“雙槐樹遺址一系列重要考古發現,尤其是其社會發展模式和承載的思想觀念,給我們呈現出古國時代的王都氣象。北斗九星及諸多凸顯禮制和文明遺跡的特點,也為后世夏、商、周等王朝文明所承襲和發揚,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主根脈有望追溯于此。”北京大學教授、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這樣評價雙槐樹遺址的考古發現意義,
“雙槐樹遺址的重要考古發現,實證了河洛地區在距今5300年前后這一中華文明起源的黃金階段的代表性和影響力,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時期、關鍵地區的關鍵材料。”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認為,該遺址在同時期黃河流域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社會分化程度最明顯,是我們研究黃帝時代中原地區的文明化進程非常重要的材料。以雙槐樹遺址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堪稱“早期中華文明的胚胎”。它的發現,必將幫助人們持續理清華夏文明發展的脈絡、充分彰顯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
“北斗九星”閃耀歷史星空
“河洛古國”的“寶貝”很多,最讓專家學者津津樂道的,莫過于“北斗九星”和“家蠶牙雕”。
“這里出土了9個陶罐模擬的‘北斗九星’遺跡。”近日,站在雙槐樹遺址中心居址區,該遺址發掘項目負責人指著埋于面積最大的房屋F12下的遺跡告訴記者,這是一處用9個陶罐擺放成天上“北斗九星”形狀的遺跡,其主體被掩埋在中心居址區最大房子的門廊處。
這些陶罐有的邊緣非常清晰,有的則多半埋在土下,考古工作者用紅色布帶將罐子形成的圖形串連起來,并標注有“天權”“玉衡”“開陽”等星辰名稱字樣,醒目地展示出“北斗九星”的形狀。在“北斗九星”遺跡上端,即古人言中“天的中心”北極附近,還有一頭首向南并朝著門道的完整麋鹿骨架。
仰望遙遠的星空,雙槐樹先民曾以高超的想象力,試圖與宇宙對話。眾所周知,將北斗星作為帝王象征是中華民族“天人感應”政治禮儀觀的核心。結合此前在滎陽青臺遺址發現的用陶罐擺放而成的“北斗九星”圖案和圜丘形天壇遺跡,專家認為,這一發現表明5000多年前的“北斗”崇拜是當時仰韶先民的最高信仰之一。
在雙槐樹遺址,曾發現國寶級文物——中國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的蠶雕藝術品。它長6.4厘米,寬不足1厘米,厚0.1厘米,用野豬獠牙雕刻而成,仿佛一條正在吐絲的家蠶。不少專家認為,牙雕蠶的發現意義重大,與青臺遺址等周邊同時期遺址出土的迄今最早絲綢實物一起,它們實證了5000多年前黃河中游地區的先民們已經會養蠶繅絲。
出現中國最早的甕城雛形
在該遺址居址區的南部,兩道370多米長的圍墻與北部內壕合圍形成了一個1.8萬多平方米的半月形結構,其南段兩端圍墻組成的造型被專家視為中國最早甕城的雛形。而擺成北斗星形狀的9個陶罐恰好位于此甕城之前,所代表的政治禮儀觀念不言而喻。
“河洛古國”宏大的建筑規模,嚴謹有序的布局,所表現的社會發展模式和承載的思想觀念,呈現出古國時代的王都氣象,“北斗九星”與“天下第一”的關聯以及其他凸顯禮制和文明的現象,被后世夏商周王朝文明所承襲發揚,中華文明的主根脈愈加清晰。
“河洛古國的地理位置和所處時代太重要了,伊洛匯流后在這里匯入黃河,遺址呈現出的景象與內涵,契合了《易經》‘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的記載。”李伯謙認為,不排除雙槐樹遺址是黃帝時代的都邑所在,至少是早期中國的醞釀階段。
如何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記者昨日從鞏義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了解到,目前,《雙槐樹遺址保護總體規劃》《雙槐樹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初稿編制工作已經完成,雙槐樹考古遺址公園設計方案編制工作正在開展。待專家評審和上級文物部門批準后,雙槐樹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工作將有序開展,主要包括該遺址博物館工程、遺址保護展示工程、游客服務設施工程等。
華夏文明,根在厚重中原。行走鄭州,讀懂“最早中國”。未來,一個個全新的“中華文明的體驗之地”將在古都鄭州拔地而起!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成燕/文 李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