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第三篇章:文明體驗(中)|集教育、科研、游覽、休閑等多項功能于一體 古遺址變身公園 塑造城市新地標

          2023-04-17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鄭州晚報》版面報道

          綠樹蔥蘢,鳥鳴啾啾,人們在這里悠閑漫步、嬉戲玩耍——這是鄭韓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白天的面貌;

          入夜時分,夜燈閃爍,鄭韓故城棧道宛如一條金色的“腰帶”閃耀在鄭韓大地——這是她晚間的迷人風采。

          近年來,集納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的考古遺址公園成為市民的假日休閑勝地。

          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國家重點支持建設的六個大遺址片區之一,鄭州擁有眾多豐富珍貴的文化遺址。近年來我市積極推進大遺址片區建設和中心城區大遺址保護工作,成績斐然。

          鄭州商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鏈接文化遺產與公眾生活

          “建立遺址公園是近些年新發展的文化遺址保護利用方法,它依托大遺址保護展示工程,通過配套相關的基礎服務設施,對周邊環境進行綠化美化,并向社會大眾開放,集教育、科研、游覽、休閑等多項功能于一體。這是我國大遺址保護的一種模式,也是文化遺產與群眾美好生活相互融合結出的碩果。”市社會科學院文化所所長、副研究員劉濤說。

          “鄭州地區位于中原腹地,是龍山時代王灣三期文化、夏文化及早期商文化的核心分布區,文化遺址具有歷史久遠、文物眾多、地位重要、價值高等特點。”劉濤說,鄭州至今留有大量珍貴的歷史遺存,老奶奶廟遺址、李家溝遺址、裴李崗遺址、大河村遺址等,集中展現了中華民族早期文明完整鏈條,形成了獨一無二的展現中國早期文明的鄭州大遺址片區,在中國史前社會復雜化進程、國家起源與早期發展研究領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如火如荼

          沿中州大道向北,過了魏河,便來到了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現場一派繁忙景象,進展最快的仰韶文化博物館已完成封頂。

          “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鄭州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打造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城市的重要舉措,建成后,將集中展示具有7000年歷史的仰韶文化。”鄭州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館長胡繼忠介紹,力爭年底前試運行。

          在鄭州市區,鄭州商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已經露出芳容。玄鳥廣場、青銅模范廣場、青銅之光廣場及漢白玉文化墻、家訓長廊、文化雕塑等分布其間,人們在游玩中體驗商都歷史,感知厚重文化,無不心潮澎湃、沉醉震撼。

          商城遺址、大河村遺址是我市眾多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一個縮影。未來,我市將有更多考古遺址公園精彩綻放——2022年11月,鞏義雙槐樹遺址、新密古城寨城址、鞏義宋陵入選第一批河南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2022年12月,鞏義宋陵入選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此外,登封大周封祀壇遺址生態文化公園等也正在建設中。

          讓古遺址融入現代生活

          保護與利用結合,公園邂逅古文明;遺址與生態牽手,塑造城市新地標。

          2017年,鄭州在全國率先提出“生態保遺”模式,將文物遺產遺存保護展示與生態建設、人民群眾社會文化活動空間、城市建設發展相結合,創造性提出以地方政府為主導建設遺址生態文化公園的古遺址、古城址保護利用新模式。

          “當前,我市正在加快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基地中的全國重地’,積極構建‘博物館群+大遺址公園’全景式中華文明集中展示體系。鄭州,要以‘當好國家隊、提升國際化、引領現代化河南建設’為總目標,分專題開展鄭州地區仰韶文化、夏文化、商文化研究工作,推進王城崗、新砦、鄭州商城、小雙橋等四處夏、商王都考古研究與遺址公園建設,從而塑造‘兩座夏都、兩座商都’的文化品牌。”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將運用數字化、視覺化等方法展示考古科研成果,讓文物活起來,強化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服務文旅文創深度融合,打造中華文化傳承創新中心。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秦華/文 李焱/圖


          分享到: 編輯:李怡萍 統籌:周曠達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