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 探訪洛陽
拾古城掠影,尋神都一夢?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作為歷時十三朝的古都,洛陽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在中原文化乃至中華文化中,都是無法為人忽視的焦點。
近日,由鄭州報業集團旗下正觀新聞·鄭州晚報主辦,一汽-大眾、星聯城、郵儲銀行鄭州市分行、浦發銀行鄭州分行特別支持的2023“行走河南”黃河文化探訪之旅采訪團隊,來到此行最后一站——洛陽,穿越洛邑古城,品讀運河文化,探尋洛陽神韻,俯瞰水庫風光,傾聽動人心弦的古城記憶,串聯過去與未來的黃河故事。
從大運河的開鑿,到繁榮、衰落,以及保護和申遺,在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都能看到
洛邑古城
夢里隋唐,盡在洛邑
“八方之廣,周洛為中,謂之洛邑。”洛陽古稱洛邑,位于洛陽市老城區的洛邑古城,便是古都洛陽的縮影。
這里有“分逶迤之舊洛,漲浩漾之新潭”的新潭遺址,有見證了狀元文化根脈的文峰塔,還有府文廟、四眼井、呂家大院等歷史遺跡,綿延著動人心弦的古城故事。
踏入園區,滿街鮮衣華裾、衣袂飄飄,處處亭臺樓榭、飛檐翹角。老少游客都選擇在這里換上各種形制的漢服,并搭配發飾、披帛、團扇等配飾道具,沉浸式體驗“夢里隋唐,盡在洛邑”的古韻場景。
據洛邑古城運營方工作人員潘磊介紹,園區深度植入盛唐時期洛陽城的風格風貌,厚植漢服文化優勢,聚焦漢服業態提升,以“漢服+”打造文旅新場景、新業態,形成“服裝+造型+拍攝+修圖”一站式服務產業鏈,持續吸引游客漢服“打卡”。
但洛邑古城絕不僅僅是一個拍照打卡地。“如果來洛邑古城而不去了解這里的歷史文化,就像有了與歷史對話的機會,卻三緘其口,放任自己與機會失之交臂。”潘磊說道。他表示,為了引導游客主動觸摸古城歷史、探索中國文化,洛邑古城未來將著重在古城歷史底蘊的創意呈現上、沉浸式文化場景的創新體驗上發力。
“比如我們這次策劃推出的《洛邑古城之白龍殿試》沉浸式劇本體驗游,就將武周盛唐時期的‘文試’‘武試’‘飛花令’等歷史文化元素,融入趣味互動場景體驗之中,以年輕游客喜聞樂見的形式,將優秀傳統文化與顛覆性創意融合成新文旅產品,匠心雕琢再現歷史本真的模樣。”潘磊介紹說。
待夜幕降臨,洛邑古城也迎來了高光時刻。華燈初上,游人如織,燈火與湖光相映,穿過古城大門,就仿佛走進了盛唐夢境。
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
運河源·隋唐韻·河洛技
距離洛邑古城不遠的洛河,是1000多年前隋唐大運河的河首段。
全長達2700公里的隋唐大運河,于隋大業元年由隋煬帝下令開鑿,最終形成了北抵涿郡(今北京),南達余杭(今杭州),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的古代工程奇跡。
千年運河,萬物通濟。隨著大運河漕運的發展,洛邑地區成為維系南北東西水上交通的轉運核心,吸引了國內外富商大賈的到來。洛陽的經濟與城市建設發展達到鼎盛,并逐漸形成了南北文化交錯、朝野文化同息的文化特征,一度成為中外文人墨客心之神往的文化圣地。
洛陽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就坐落在洛河與瀍河交匯處。遠遠望去,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的金色屋頂格外醒目,既像一座唐代宮殿群的天際線,又像連綿起伏的風滿船帆,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據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宣講員阮文閣介紹,博物館的場館設計提取了大運河的拱形元素為基本架構,充分展示大運河遺產的文化內涵,以期喚醒人們對大運河文化遺產的歷史記憶。
步入館中,頭頂是運用洛陽三彩釉畫燒制技藝創作而成的陶瓷吊頂作品《云帆》,彰顯著具有河洛特色的文化風韻;眼前是三面墻體巨型浮雕作品《國脈》,用蜿蜒的LED屏幕,形象生動地演示了大運河千帆競發、舟楫往來的繁榮場景。
一館攬千年文明,一河知百代興衰。從大運河的開鑿,到繁榮、衰落,以及保護和申遺,在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都能看到。館內陳列的包括大型沉船在內的各類文物,描繪了歷史上那些以水為生、以船為家的船工的水上生活,讓人不禁暢想起古運河上“船舶往來,商旅輻輳,墨客如卿”的悠悠過往。
此外,觀眾還可以學習千年前的河工技術、漕運制度,感受一粒米從產區到餐桌的漕運之旅,觀賞唐三彩等珍貴的河洛文物,傳承大運河留下的壯闊篇章。
洛陽大河薈
尋跡洛神賦,再現洛陽神韻
古韻悠長的老城故事在被慢慢講述,新生的文化景觀也迅速擴張版圖。以“沉浸式+”及“青年設計+”為特色的大河薈項目園區,用科技藝術講述河洛故事,讓人在光影變幻中感受到洛陽神韻,已然成為洛陽的文化新地標。
“洛陽大河薈項目由洛陽城投集團傾力打造,集數字光影演藝、博物館+商業、隋唐文化主題設計師酒店、劇本娛樂基地四大業態于一體,建成后將成為洛陽首個沉浸式都市文商旅綜合體,開啟城市更新的流量新模式。”大河薈工作人員喬一統介紹說。他表示,園區的整體建設已進入收尾階段,預計在今年10月全面開業。特別的是,大河薈的核心業態之一、中國首部數字行浸演藝——《尋跡洛神賦》,已于今年5月正式對外公演。
觀眾進場后,可以體驗沉浸式的行進觀演模式,于重重帷幕間欣賞洛陽八景,見證曹植與洛神的相遇,體會鑿窟人的蓬勃生命力和游子的尋根愁緒,并與嵇康、杜甫、李清照等文人墨客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演出尾聲,虛擬數字人“洛姬”還會和眾演員上演一場賽博舞會,讓古今文化碰撞出別樣的火花。
“我們運用數字影像、機械裝置、現場演藝相結合的方式,展現古都洛陽城的輪回故事。打破了傳統的觀演關系,開創了國內首個展演秀融合的演繹形態。”據喬一統介紹,《尋跡洛神賦》集數字行浸演藝、沉浸式博物館、多維度數字演藝于一體,從洛陽先賢之賦、洛陽千古神韻之賦、現代洛陽人精神之賦三個層面出發,演繹洛陽文化的大美千姿,構筑“光影河洛,極致之美”的視覺體驗。
黃河小浪底
俯瞰白龍出洞,講好黃河故事
流經洛陽的洛河,譜寫著包括洛神、河圖洛書在內的奇妙傳說,洛陽也因其得名。其實,洛陽不僅有洛河,伊河、瀍河、澗河也都從此穿城而過,融入黃河,因此有了“五水融洛”的說法。
黃河滋養了洛陽深厚的人文底蘊,洛陽也講述著數不盡的黃河故事,小浪底水利樞紐就是其中最為震撼的一個。
它位于黃河中游最后一段峽谷——晉豫大峽谷的出口處,上距三門峽水利樞紐130公里,下距鄭州花園口128公里,控制著黃河92%的流域面積、91%的徑流量和近100%的泥沙,是黃河治理開發的關鍵控制性工程。
1991年,七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準小浪底工程在“八五”期間動工興建,至2009年4月全面竣工。“工程石方挖填總量近1億立方米,如果把它們堆砌成一米見方的土石堤,可以繞地球2.5圈。”小浪底水利樞紐工作人員趙吉感慨道。
這是一座以防洪、防凌、減淤為主,兼顧供水、灌溉、發電,除害興利,綜合利用的水利樞紐工程,是中華民族治黃史上的豐碑,也是世界水利工程史的標志性杰作。
“小浪底水利工程的核心內容是調水調沙。”趙吉表示,調水調沙的原理是利用水庫的調節庫容,人為制造“洪水”沖刷河道,將水庫和下游河道中淤積的泥沙沖入大海,緩解水庫、河道的泥沙淤積,減少水庫及下游河道淤積,遏止河床抬高。
據了解,小浪底今年的調水調沙工作自6月21日啟動,將持續20天左右,總泄水量預計達55億立方米,相當于500個杭州西湖的水量。
調水調沙期間,小浪底風景區游客激增。小浪底旅游公司工作人員劉凱介紹稱:“站在觀景臺上,便可看到三股巨大的水流自閘門傾瀉而出,猶如白龍出洞,讓人在大飽眼福的同時,感受到‘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磅礴氣勢。”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張曉璐/文 徐宗福/圖 采訪團隊:舒晗 樊無敵 張俊 陳君平 楊雅晴 鄭治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