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兩千多年建城史的南陽,素有山水毓秀、人杰地靈的美譽,不僅因楚漢文化的交相輝映而兼具浪漫與雄渾兩種文化特質,更孕育了科圣張衡、醫圣張仲景、智圣諸葛亮、商圣范蠡等眾多歷史名人。
近日,由鄭州報業集團旗下正觀新聞、鄭州晚報主辦,一汽-大眾特別支持的2023“行走河南”黃河文化探訪之旅來到此行第四站——南陽,追隨先圣足跡,感受大美宛城的厚重文化與別樣風范。
文化名城 人杰地靈
一千個人有一千種打開南陽的方式。千年歲月沉淀,人杰地靈,歷史文化厚重的南陽,已被作為文化名城載入史冊。
當探訪團隊走進張衡博物館,在為地動儀、渾天儀等讓人熟知的發明感嘆不已時,映入眼簾的“自動里程表”更讓記者驚嘆。張衡博物館宣教部副主任文永杰介紹:“這種自動計算里程的裝置并不是近代才產生的,遠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類似現代里程表的裝置——計里鼓車就已經被發明并應用了。《中國大百科全書·交通卷》中介紹說,計里鼓車為張衡所發明。”
探訪團隊來到南陽仲景大道東,溫涼河畔,中醫祖庭——醫圣祠坐落于此。拾級而上,走進醫圣祠內,蒼柏翠竹,綠樹繁花,陣陣鳥鳴更添靜謐厚重之感,不時有游客慕名探古尋圣,醫圣祠已經成為游客們心中的中醫圣地。張仲景博物館館長劉海燕介紹說:“從2021年開始,兩年多來,醫圣祠已接待游客200萬余人次。”
如果說,南陽是一本沉甸甸的書,那么,白河岸邊的臥龍崗和崗上的武侯祠就是書中厚重的一章,而碑刻文化則是這一章中最精彩的一節。
一千多年來,武侯祠里立碑樹碣者眾,記者看到岳飛手書《出師表》碑彌足珍貴。在臥龍崗武侯祠大殿左側,有一著名文物景點,被稱為“三絕碑”的岳飛手書諸葛亮前后《出師表》碑廊,21塊石碑貫通長廊,頗為壯觀,配以清代書法家曹廣楨的“春風有形在流水,古賢寄跡于斯文”對聯,游人至此,無不留步觀賞,無不為諸葛亮興復漢室,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和岳飛收復失地的雄心壯志所折服。
山水毓秀 無限魅力
春秋時期,楚國始都丹陽在如今的南陽淅川一帶。楚人以丹陽為起點,一路南征,開疆拓土,成為南方霸主,開創了燦爛的楚地文化。
然而,自公元前313年起,楚國多次在與秦國的戰爭中兵敗,數十萬將士橫死丹陽疆場,曝尸荒野。屈原被流放漢北(今河南西峽和淅川一帶)后,登岵山(今淅川縣境內)憑吊丹陽古戰場,緬懷為國捐軀的楚軍將士,寫下了名為《九歌·國殤》的傳世名作。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楚國丹陽城舊址已被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丹江口水庫所淹沒,但《九歌·國殤》仍回響在丹江湖畔。
飲水思源,為了紀念南水北調工程付出巨大犧牲的淅川移民,丹江大觀苑在景區制高點,修建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紀念館——丹陽樓。進入樓內,就置身于水文化與移民文化的壯麗史詩中,讓人切實感受到淅川人民的奉獻精神和丹江渠首的無限魅力。
行進途中,山路蜿蜒起伏,加油時,同行的司機馬師傅說:“這款車性能好,適合走山路!”馬師傅駕駛的這臺車是一汽-大眾SUV攬境。據了解,這款車憑借長達2980mm的軸距為車主打造出寬奢內部空間,并在車內配備豪華頭等艙座椅,滿格舒適度盡顯品質風范。攬境搭載進口2.5T V6發動機,配合經典濕式雙離合變速箱以及L2+級自動駕駛輔助系統,讓駕乘愜意無限。
隨后,探訪團隊來到距丹江口水庫不遠的淅川縣盛灣鎮魚關村,這里還有一座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館,全面展示了淅川移民遷安過程以及淅川丹江移民的生產生活、民風民俗以及文化傳承,再現了一部生動的南水北調大移民搬遷史,弘揚了舍小家為大家的南水北調移民精神。
江水不息,歲月崢嶸。這里的山川河流,承載著綿延不絕的城市記憶。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樊無敵 陳君平/文 唐強/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