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思想 強黨性 重實踐 建新功?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專家談
中華文明特性的鄭州貢獻
閻鐵成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是在一萬年波瀾壯闊的進程中形成的。作為完整參與了這個過程的鄭州,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往無前的連續發展。從現代人類誕生到今天,鄭州走過了5萬年的漫漫長路,其間,有冰期的嚴寒,有洪水的滔天,有外族的侵擾,有內部的紛亂,但她矢志不移,堅定向前,從1萬年前李家溝肇始文化,到8000年前裴李崗奠基文明;從5000年前雙槐樹形成古國文明,到4000年前夏王朝開創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鄭州是唯一一個全過程參加中華“多元一體”文明創造的地區。作為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生生不息的最主要實證地之一,鄭州具有傳承中華文明主根主脈和集中展示中華文明早期發展史的獨特優勢,為中華文明的連續性特性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改天換地的創新精神。在邁向文明的浩浩進程中,鄭州人的創新創造鑄就了中華文明發展歷史上的一座座豐碑。中國稻粟農業、原始制造、甲骨文字、建筑營造、絲綢紡織、原始瓷器、國家文明等的形成都閃爍著鄭州的身影,展現了偉大的創新創造精神。伏羲在鄭州黃河與伊洛河匯流處演繹八卦,張陵在鄭州嵩山石室感悟“真道”,佛家在鄭州慈云寺開“華夏作寺之始”,儒家在鄭州嵩陽書院釀就理學之光。漢代鄭州冶鐵技術引領世界千載,元代鄭州天文觀測立世界高峰。鄭州甲骨產生了最早的述事之作,諸子百家鄭州人勇奪散文先聲。鄭州人的歌唱占據了《詩經·國風》中的1/6,鄭州人書寫的唐詩近萬首,篇篇都是詩中的奇峰異景,一直是中華文化交流的十字要沖的鄭州,為中華文明的創新性特性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以人為本的統一宗旨。在中國王國時代近2000年歷史中,鄭州先后為8個國家都城,時逾千載。在中國大一統國家4000多年的歷史中,鄭州在前1000年為全國政治中心,奠基了中國核心腹地,確立了中華文明核心,書寫了都城發展史的開篇之章。在邁向文明的進程中,鄭州人一貫秉承以人為本、天下大同的理念,黃帝的天下共襄,為中華民族種下了天下一家的基因。夏王朝建立的一統王朝,奠基了中國歷史的根本走向。商王朝強大的政治經濟文化實力,實現了中國歷史上國家的第一次廣域一統。這些起步于鄭州的偉大開創, 成為歷史中國追求統一的民心力量,為中華文明的統一性特點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兼容并蓄的包容品格。鄭州居天下之中、八面來風的地理環境,形成了開放包容的博大胸懷。在邁向文明的過程中,鄭州既善于創造自己的文明,也善于吸納其他地區的先進文明,兼容并蓄。大河村、雙槐樹、夏商文化中的一些文明元素都能在周邊文化區中找到更早的傳統,百家爭鳴中鄭州的學派是最多的,道家在這里創立,儒家在這里蝶變,佛家在這里生根,從沒有發生過宗教紛爭,為中華文明的包容性特性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允執厥中”的和平理念。鄭州形成的“天地之中”宇宙觀,體現了對稱、平衡、有度的辯證思想, 成為人們觀察事物、處理事務、治國理政的重要遵循,時令以天地之“中”為基準,建筑以對稱“中”軸為核心,治國講究“中”道,做人講究“中”正。由于“中”的理念講的是不偏不倚,講的是和諧與平和發展,所以,“和平”理念成為自古至今中國的傳統。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中華民族從沒有帶著槍炮和毒品去強行撬開別人的大門,張騫通西域、鑒真渡東海、鄭和下南洋,播撒的都是文明的種子,帶去的都是為人類造福的發明創造。鄭州為中華文明的和平性特性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
(作者系鄭州歷史文化學者)
《鄭州日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