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鞏義市竹林鎮鎮北街社區認真貫徹落實省委、鞏義市委“五星”支部創建工作部署,將“五星”支部創建作為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和全面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的總抓手,搭建“五星”支部創建“四梁八柱”,匯聚創“星”力量,激發創“星”活力。鎮北街以自身特色產業為依托,深入推進黨支部標準化建設,不斷加強社區法治建設,積極打造生態宜居新家園,著力提升群眾滿意度和幸福水平,順利完成了各方面建設工作。
黨建引領聚合力,黨員實干爭先鋒
鎮北街加強陣地建設,積極籌措資金,投資800余萬元打造建筑面積2500平方米,集多功能為一體的示范性黨群服務中心,人性化親民化服務群眾。增強黨組織的服務能力,堅持做到黨員分包五必到,36名黨員和志愿者對接社區1400多名群眾,定期入戶走訪滿足群眾需求;加強黨員干部的教育管理,每周進行黨課學習,周一召開升旗儀式暨工作例會,周六進行工作匯報,在總結中不斷查漏補缺和提升自身,加強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三產融合興產業,筑牢振興“主心骨”
鎮北街以農業為基礎,實現本地農商互助,引領特色品牌建設。順應農業現代化法發展,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在鎮黨委支持下先后投資100余萬元,購置大型拖拉機5臺,成立一支有6名專業農機手的“竹林長壽山機耕隊”,機耕隊業務區域現已擴展至周邊縣市地區。積極招商引資,吸引企業建廠,社區內現有盛隆、恒昌等大小企業6家,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當地居民收入。結合區位優勢,優化營商環境,以享譽周邊的中原名吃街為依托,在集貿市場創收上深度開發挖掘,打造小吃街“燒烤不夜城”,創造“白+黑”商業模式。三個產業齊頭并進,多種經濟融合發展,截至10月底,集體經濟收入達56.8萬元。
生態宜居繪新顏,打造和美新家園
鎮北街建立統一標準,推進重點區域整治,提升社區整體環境。根據考核標準,健全網格管理制度,把環境衛生納入村規民約,將5個三級網格劃分為36個微網格,通過網格劃分責任區域、明確責任主體、壓實工作責任,實現所有居民全覆蓋。挖掘群眾力量,創造性開展工作,發動鄉賢捐款捐物,為偏遠路段安裝路燈36盞,為居民夜晚出現掃清障礙;每周六組織志愿者活動,發動黨員群眾千余人次,清運垃圾污物30多車,清理邊溝1000多米、刷白道牙2000多米,切實改善社區生態。確立獎懲制度,激發群眾積極性,匯總已發現并處理的衛生問題,根據次數質量統計積分、兌換獎品500余次。形成黨員帶頭、多方聚力、全民參與的治理格局。
平安法治凝聚力,譜寫平安新篇章
鎮北街聯合黨群力量,線上下宣傳監督結合,健全多元共治社會治理體系。整合多方力量下沉基層,邀請司法干部、社區民警等定期宣傳法律常識,2023年累計開展法治教育活動30余次,受教育群眾超千人;大力評選和宣傳各類先進典型60多人,以典型促新風。社區“兩委”帶頭,發動群眾自治,形成自然村長、聯戶黨員、退役軍人組成的60余人治安巡邏隊,結合社區監控資源,對重點人群、重點場所進行動態巡視排查。創新治理方式,挖掘培育紅白理事會、“五老”人員等法治力量,采取“三心”“四宜”等新方法,推行現場調、電話調、線上調等新模式,2023年累計調處化解轄區矛盾糾紛20起,有效維護社區和諧穩定,增強轄區居民的法治獲得感。
幸福家園齊創造,文明種子灑心間
鎮北街堅持示范引領,堅持群眾導向,聚焦小事、多措并舉,培育文明風尚。堅持每年開展鄉村光榮榜“十好”評比,通過自選、自然村推選,居民評選,選出年度“好干部”“好居民”等,用先鋒模范帶動群眾。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多方籌資打造彥里小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和孝善文化一條街、莊子溝村小游園和健身廣場、向陽小區“1米菜園”等,為居民茶余飯后提供休場所;并通過鏡頭記錄居民義務勞動場面形成村口“笑臉墻”,增強居民為社區添彩的主人翁意識。
鱗次櫛比的房屋,干凈整潔的街道,井然有序的攤位,一個個和諧溫馨的畫面,構成了鎮北街社區一步一景的美好圖卷;積極奉獻的居民,熱情好客的商家,體察民情的“兩委”,一個個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崗位上為社區貢獻著自己的“星星之火”。自“五星”支部創建工作開展以來,鎮北街社區以黨建為引領、以人民為中心、以平安建設為抓手、以生態宜居為目標,最大限度將不穩定因素化解在基層、消除在內部、解決在萌芽,不斷提升居民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為建設更美村莊而不斷努力奮斗。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李曉霞 通訊員 郭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