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廢為寶,用脫氧劑助推實驗課,讓環保理念深入人心;演講比賽,同學們才思敏捷談古往今事,一展新時代少年風采;“文明探源我來說”走進校園,激發未成年人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近年來,鄭州市堅持把文明校園創建工作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做實做細文明校園創建工作。各級文明校園緊緊圍繞文明校園“六好”創建標準,常態化開展豐富多彩的文明校園創建活動,努力把校園打造成為鍛造理想信念的熔爐、弘揚主流價值的高地、涵育中華文化的家園、滋養文明風尚的沃土。
全國文明校園——鄭州市第七高級中學
變廢為寶,脫氧劑助推實驗課
“李老師,劉亦諾把家里的食品干燥劑收集起來,說是要拿到學校做實驗,是真的嗎?”一位家長給鄭州市第七高級中學李玉安老師打來電話。“是真的,食品干燥劑確實是用來做實驗的。”李老師微笑著解釋。
原來,按照學習進度安排,高一的同學們需要進行涉及亞鐵鹽和鐵鹽性質、補鐵劑中鐵元素價態檢驗等實驗。如果按教材執行實驗教學,需要使用補鐵口服液,然而市面上的補鐵口服液價格較高,算下來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這與七中一直秉持的“綠色環保,低碳節約”理念相違背。怎么辦呢?化學組督學李玉安老師經過冥思苦想,想出了解決辦法。第二天,他號召全體師生將家中的食品脫氧劑帶到學校作為實驗材料。這一舉動,得到了廣大師生的積極響應,大家都很好奇,脫氧劑也就是俗稱的“干燥劑”究竟是怎么來做實驗的?
師生們對收集到的脫氧劑進行處理,經過加水過濾、加酸抽濾等步驟,成功制備出了主要成分為硫酸亞鐵的實驗原液。利用現成材料進行的化學實驗,極大地節約了資源和成本,為高一同學們的分組實驗提供了充足的試劑材料。
據了解,師生們搜集到的脫氧劑還可應用于探究鐵及其化合物的相關性質、探究原電池反應原理、探究化學反應與熱量變化等10多個系列化學實驗。
全國文明校園鄭州市第七高級中學始終堅持把環保節約理念貫徹在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每一個細節當中。把生活中廢料重新應用于化學實驗當中,也將激勵更多的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發揮自己的潛力,認識到化學對社會的責任和價值,為推動科學發展和環境保護做出自己的貢獻。
河南省文明校園標兵——鄭州市第一〇七高級中學
文明之花開心間 ?禮儀之風潤校園
文明禮儀是文明校園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鄭州市第一〇七高級中學通過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增強師生的文明素養,在親身參與中學會尊重他人、遵守公共秩序和文明禮儀規范。
“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自修齊,至治平”“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日前,在鄭州市第一〇七高級中學舉辦的“強國有我,文明禮儀伴我行”主題演講比賽上,同學們精神飽滿、才思敏捷,談古往今事,講述貫通古今的優秀傳統,敘說源遠流長的高尚品德,用滿腔熱血誦出真摯的情懷,號召全校師生知禮守禮。你來我往的“比拼”間盡顯學子豐厚的文明禮儀積淀,這是學校重視文明禮儀培育的生動體現,更是文明校園創建的豐碩成果。比賽過程中,同學們的精彩表現贏得了在場觀眾的陣陣掌聲。
“開展文明禮儀主題教育為學校的持續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學校負責人介紹,學校加強學生品行養成教育,強化學生的文明禮儀意識,教育學生言行有禮、為人有德、與人友善,營造文明、健康、和諧的校園,讓文明美德之花在107高人心中永開不敗!
河南省文明校園——鄭州市第七十八中學
走進文明探源,感受華夏文化
青少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發展,有助于青少年樹立民族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河南省“文明探源我來說”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志愿服務宣講團成員,安陽師范學院歷史與文博學院教授、河南師范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碩士生導師胡洪瓊教授帶領鄭州市七十八中學的同學們慢慢揭開甲骨文神秘面紗。宣講中,胡教授立足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實際,通過詳實的文字、圖片和仿真甲骨實物等資料給學生們詮釋了甲骨文與漢字文化的源遠流長,并帶領同學們通過肢體示范形象的展示了一些字的來源。風趣幽默的語言,生動清晰的講解,積極有效的互動,現場氣氛非常熱烈。最后的提問互動環節中,同學們踴躍舉手、暢所欲言、熱情互動,問出心中關于甲骨文的疑惑及感興趣的話題:“婦好鸮尊有沒有可能是一對?”“司母戊鼎的主人到底是誰?”胡教授從專業角度為同學們進行深入淺出的解答和交流。
“文明探源我來說”志愿服務宣講活動讓同學們在探索與學習中感受到了文物與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進一步激發廣大未成年人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更深刻地理解、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力量。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蘇瑜 通訊員 楊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