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20年書寫誠信的人生答卷
□鄭言
在河南鄭州中牟縣萬灘鎮三劉寨村,一提起許愛玲的名字,村里人都豎起大拇指。20年前,她的丈夫因病去世,留下因治病欠下的11萬元巨額債務和日漸衰老的公婆以及兩個嗷嗷待哺的孩子。面對沉重的家庭負擔和令人望而卻步的債務,這個家庭主婦沒有退縮,靠著外出打工和日常節衣縮食的生活,毅然用柔弱的雙肩扛起全部債務。如今20年過去,許愛玲已陸續還清全部欠款。
許愛玲用20年的堅持跑出了一場履行承諾的馬拉松,也將“誠信”二字一筆一畫寫在自己的人生答卷上。
11萬元債務對于一個失去家中頂梁柱的家庭,對于一個“上有老下有小”處處需要開銷的家庭,對于一個先是僅靠種地,后也僅是超市店員的農村婦女許愛玲而言,顯然是一個天文數字。令人敬重的是,她讓我們看到古人“一諾千金”的壯舉。“我要守住這個家,守住鄉親們這份情,不能因為我的離開讓借給我們錢的鄉親們看不到希望,做人一定要誠信。” 她把誠信看得比山重、比天大,如此堅定的信念,支撐著她不僅把老人照顧得很好,也把兩個孩子養育成人并供上大學,還一筆一筆陸續還清了債務。其間,她付出多少勞動,又過的是什么樣生活,足可以想見。
善人者,人亦善之。在許愛玲的故事中,讓人感到溫暖的,還有鄉里鄉親對許愛玲的幫助與支持。許愛玲娘家哥哥主動送來2000元錢讓她為丈夫治病,家中并不寬裕的鄰居也主動借出100元錢讓她為公公治病,好心的老教師也自掏腰包為許愛玲解困……一個人的本分和善良,一個村的寬容與理解,蘊藏著令人動容的人情溫暖,傳遞出持久深沉的精神力量。
人無信不可,民無信不立。契約不僅是書面上的白紙黑字,更是一種說話算數的“良知”、一種自我約束機制。只有當個體人性中的善良和責任得到充分重視,公共秩序和社會文明才能得到堅固支撐。年過古稀依然打工還債17年的花書增,守等失主將價值20萬元的金首飾完璧歸趙的亓培坤,拾金不昧把20萬元現金歸還失主的公交車長蒲立杰……近年來,我省各行各業涌現出一大批守信踐諾、以誠立身的榜樣。他們可能沒有豪言壯語,也罕有驚天壯舉,卻以內心樸素的道德自覺,托舉起良知善行,彰顯出品格擔當。
做事先做人,做人必誠信。許愛玲20年還債的信義之舉令人感動,更讓人堅信傳統美德誠信的無限魅力。相信許愛玲的故事將激勵更多人真誠做人、守信做事。一個個高舉的誠信火炬發出的光芒,也必將照亮全社會通往美好未來的前行之路。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