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個人養老金真的“叫好不叫座”?

          2024-01-10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自2022年11月,個人養老金制度在北京、上海等36地啟動實施,截至2023年底,超5000萬人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繳存額預估在260億~270億元。同時,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個人養老金產品增加至753只,包括465只儲蓄類產品、162只基金類產品、107只保險類產品、19只理財類產品。

          業內人士表示,這個數字較2023年一季度末的3038萬開戶數及182億元的儲存總額已有較大提升,但與此相比,僅2000多元的人均繳存額與12000元的個人養老金每年繳存上限相距甚遠。

          是觀望,還是猶豫?個人養老金業務亟待拐點。

          現狀:抵扣稅成關注點,養老產品更加謹慎

          盡管和2022年末個人養老金業務剛剛啟動時候的集中熱炒相比熱度已有所下降,但從目前部分大行的APP中依然可以看到,他們推出或維持了個人養老金開戶和繳存的優惠活動,并將個人養老金專區放在了較為醒目的位置。

          走訪中,市民張燕燕告訴記者:“我在工商銀行辦業務時,銀行客戶經理向我介紹了個人養老金業務,我還是比較感興趣的。雖然離退休還有好久,但是我覺得,個人養老金業務不僅可以購買理財產品、儲蓄存款,商業養老保險和公募基金等產品讓錢能生錢,而且可用于抵扣個人所得稅,與贍養父母、子女教育一樣,每年繳納的1.2萬元個人養老金可以從個人收入中扣除,還是比較劃算的。”

          “我比較看重個人養老金能抵扣個稅的優惠,去年交了1.2萬元,退稅4200元。”市民閆麗盼說,她開通個人養老金賬戶已經繳費一年了,但是由于對各種理財產品、保險產品和基金產品還不了解,所以目前只是在儲蓄存款。

          事實上,類似于閆麗盼看法的市民不在少數。

          “我對理財這類產品都不太懂,我害怕這些產品像某些基金一樣,越買錢越少,所以我只選擇儲蓄,享受一些不花錢的優惠政策,比如個人抵稅、微信立減金等。”某地產公司的王剛表示,“個人感覺,個人養老金業務實際上就是對社保養老業務的補充,只需基本的錦上添花就好。”

          不過,也有一些市民認為,個人養老賬戶的資金完全是個人自己投入,如果這筆錢要等到幾十年之后才能領取,而且還要擔心將來在領取時會不會遇到什么意料之外的障礙,僅僅是這一層顧慮,就足以讓很多人放棄往賬戶里投錢的念頭。

          探究:個人養老金為何“開戶熱繳費冷”

          雖然個人養老金的開戶數、繳費額和產品數都在持續上升,但有關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國開設的個人養老金賬戶中,真正往賬戶里存錢、購買理財產品的用戶只占開戶數量的三成左右。

          為何個人養老金業務會產生這樣的問題?

          近期,在第十三屆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保障論壇上,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王文靈表示,盡管36個試點地區已超4000萬人開戶,但實際繳存的人數還不夠多,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對于個人養老金的認知意識、參與意識還有待提高。

          在2023年12月發布的《2023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調研報告》認為,居民總體上缺乏對個人養老金制度的了解,對政策普遍持觀望態度。報告數據顯示,其4000多名受訪者中,僅21.21%的受訪者對個人養老金制度比較了解或完全了解,42.91%的受訪者一般了解,有10.76%的受訪者完全不了解。在支持度上,51.15%的受訪者對該制度的設立保持中立,34.03%的受訪者持明確支持態度。

          究其原因,業界一種聲音認為,個人養老賬戶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生事物,很多人還需要一個慢慢適應的過程。中國人對于養老的傳統,還是更習慣通過自己儲蓄或者投資,為將來積累養老資金。將錢存到專門的個人賬戶來積累資金,很多人還不太習慣。

          而另一種聲音認為,當前個人養老金每年設置1.2萬元的額度上限,對于一些有錢人而言,這個額度可能太小,通過個人賬戶積累資金的意義不是很大。但對于一些收入相對較低的人,每年拿出1.2萬元來養老又顯得過多,尤其是在當前收入放緩,以及就業壓力較大的背景下,如果往養老賬戶投入太多的錢,會對當前收入形成擠壓。所以,個人養老金賬戶開通以來,人均存款金額只有2000元,由此可以看出大家的謹慎心態。

          建議:提升養老金融服務的靈活度

          實際上,作為養老“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的橫空出世肩負著重要使命,是貫徹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也將把我國養老金融市場推向新賽道。因此,個人養老金業務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需要多方合力支持,才能發揮更重要作用。

          “接下來,我行會加大對年齡30+、中高收入在職人士客群的宣傳推廣,并從滿足客戶不同風險偏好、不同投資周期、不同收益目標的需求層面考慮。”工商銀行某分行個人金融業務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同時,鼓勵年輕人投資個人養老金,加強年輕人對養老金知識的宣傳和普及,提升對養老金制度的認知和信任度,降低投資門檻,并提供更好的風險保障措施,來提升大家對個人養老金的積極性。”

          就目前來看,達700多種的個人養老金產品如何選擇也往往讓參與者無所適從。

          業內一些專家提出了金融行業錯位競爭的重要性。銀行機構需要發揮信用度高、網點眾多的渠道優勢,保險機構要發揮專注養老長期資金、服務場景廣的專業優勢,證券機構要發揮自身投資的優勢,堅持需求導向,不斷加強個人養老金產品的創新。

          “個人養老金制度嚴格的領取條件致使低流動性,也是使一些民眾望而卻步的重要原因之一。”對此,業內人士建議,可適度提高取用的靈活度,變“強鎖定”為“弱鎖定”,在有效管控的前提下,適當增加個人養老金領取的條件,保障參與人在發生重大變故的情況下大額資金的應急需求,更好地平衡制度的原則性和靈活性,提高賬戶資金的使用效率。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謝寬 宋聰穎


          分享到: 編輯:謝寬 統籌:劉書芝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