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上午,盛夏的二砂文創園內,巨大的梧桐樹蔭遮蔽著斑駁的工業遺跡。在27號陶瓷砂輪制造車間,工人們正小心翼翼地擦拭著弧形鋸齒屋頂下的鋼架。這里,曾是新中國工業的“牙齒”,如今正咀嚼著文化創新的養分,完成一場跨越60年的華麗轉身。
28日上午9時,在華山路伊河路口西側二砂文創園內,園區管理人員孫方正在進行每天的例行巡查。
孫方介紹,中國第二砂輪廠從1956年第一鏟土落下,到1964年正式投產,1.5億元的投資澆筑起一座工業豐碑。這里誕生的砂輪產品被譽為“工業機械的牙齒”,一舉“咬”碎了新中國工業對進口砂輪的依賴。
在二砂北路的文創園北門門口西邊,就是文創園建筑面積第二位的包豪斯式的生產車間。14年前,第一拔進入二砂老工業園區搞藝術文創的賈俊,就租下了這棟閑置的包豪斯建筑車間。
賈俊介紹,行走在廠區,35棟德式建筑通過縱橫交錯的空中廊道連為一體,這不僅是生產車間,更是一座包豪斯建筑的露天博物館。
賈俊說,西鄰的27號車間作為二砂廠區絕對的靈魂,以其單層7.42萬平方米的恢弘體量,至今仍令人震撼。那標志性的弧形鋸齒屋頂,如波浪般起伏,不僅帶來均勻的自然采光,更將包豪斯“形式追隨功能”的理念凝固在混凝土之中。簡潔的線條、暴露的結構、無冗余的裝飾,每一處設計都服務于高效生產,卻在無意間成就了工業美學的典范。
這份獨特的價值被時代逐漸認識:2011年,它入選鄭州市優秀近現代建筑;2016年,升格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園區7棟核心建筑榮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工業遺產“國保”序列中耀眼的星辰。
2019年,二砂文創園被列入鄭州市“四大歷史文化片區”,2021年一項總投資150億元、占地845畝的宏大改造計劃啟動。
記者看到,包豪斯車間高大的空間內,昔日的機器轟鳴被策展人的討論、設計師的筆觸、創業者的路演所取代。規劃者深諳其獨特定位:“我們并非復制北京798的藝術區模式,也不是打造純商業地產。二砂的核心是文化+科創的產城融合,讓歷史空間真正融入城市肌理和市民生活。”
現場推廣項目的小李介紹,全部建成后,預計年接待游客超百萬,創造6000個就業崗位,與東邊中原萬達商圈共振,激活鄭州西部的文旅新引擎。
在27號車間巨大的穹頂下,陽光透過鋸齒形天窗傾瀉而下。斑駁的墻面上,新銳藝術家的涂鴉與半個世紀前的生產標語奇妙共生。走廊盡頭,招商團隊正向訪客展示規劃圖,玻璃幕墻外,孩子們在由老砂輪改造的雕塑旁嬉戲。
記者 徐富盈/文 馬健/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