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尋訪抗戰印跡 傳承復興力量丨英雄油耳山 錚錚家國情

          2025-07-30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油耳山慘案遺址紀念亭

          沿著山西洪洞縣048鄉道一路向前,車輛在逶迤山路上緩緩穿行。左轉后攀上坡頂,油耳山村映入眼簾。穿村而過,車子拐入半山腰,循著臺階拾級而上,油耳山慘案英烈紀念碑赫然矗立,莊嚴肅穆。

          82年前,24名鐵骨錚錚的熱血男兒,為保護抗日物資慷慨就義的英雄壯舉就發生在這里。2005年8月,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重溫這段驚天地、泣鬼神的史實,緬懷英烈功績,洪洞縣政府特立此碑,意在永志紀念。

          隨行的洪洞縣廣勝寺鎮文史工作者高強明介紹:“村里有個叫李小丑的老人,兩年前去世了。他是1943年油耳山慘案的親歷者,當時只有9歲。這些年,李小丑常出現在紀念碑前,給年輕人講述這段令人發指而又氣壯山河的歷史。”

          油耳山村位于洪洞縣廣勝寺景區東南4公里處,地勢險峻、道路崎嶇。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八路軍供給部的駐地,軍民關系密切。1943年10月12日至14日,中共洪洞縣委、縣抗日民主政府在油耳山村召開洪洞河東抗日村長及財糧主任會議,部署安排秋征支前、發動群眾堅壁清野、粉碎日軍“掃蕩”等工作。會議臨近結束時獲悉敵人即將“掃蕩”的消息,與會人員及八路軍供給部同志迅速撤離,向后山轉移。因村里當時仍存放著大量糧食、布匹、藥物等抗日物資,洪洞縣游擊大隊大隊長段龍章在撤離時,再三叮囑大家要提高警惕,嚴防日軍偷襲搶糧。

          部隊撤離當晚,自衛隊員輪班巡查放哨,嚴密監視敵軍動向。10月15日拂曉,值末班哨的李海玉二人準備換哨時,突然發現有一股日軍正偷襲村莊,立即回村報告。村民李洪文和游擊隊員張俊英聞訊,即刻叫醒給八路軍供給部送糧的李堡村人,讓他火速轉移。待村里的群眾得知消息時,日軍駐洪洞“太田”所部帶著上百名日偽軍已封鎖了所有路口,并挨家挨戶瘋狂搜查。據原趙城縣道覺村高福鎖老先生生前回憶,14日晚他在道覺村遇上日軍,怕他走漏風聲,日軍遂將他一同押往油耳山村。

          逃到半路的財糧員李學武被撞見的一個日軍摟住了后腰。身材壯碩的他猛一轉身將對方放倒,趁其起身未穩又沖上去掀起日軍衣襟蒙住其腦袋,奪過長槍,接連越過兩個3米多高的土崖,躲進藏有抗日物資的山洞,端槍守護在此。

          此時,日軍正逼趕著鄉親們朝村西的塔兒山墳地走去,李學武在山洞里看得一清二楚。到了塔兒山后,日軍在山頭四周架好機槍,將村民圍在中間,用皮鞭、槍托劈頭蓋臉地抽打群眾,逼問隱藏八路軍供給部糧食和傷病員的地方。男人們站在最前面,全力護住身后的妻兒老小,9歲的李小丑就在其中。面對反復抽打與威脅,村民們怒目而視、視死如歸,始終斬釘截鐵不為所動。

          當時在安澤縣抗日公安局工作的村民李殿臣,面對威逼利誘挺身而出,振臂高呼:“打死不做亡國奴!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日軍隊長軍刀一揮,從他身后狠狠劈去,李殿臣當場犧牲。日軍又從人群中拽出15歲的李吾兒,惡狠狠地逼問:“你說!”李吾兒目光如炬地瞪著他,一聲不吭。日軍隊長將他推倒在地,拔出軍刀就要刺下。“放了我的孩子,你們沖我來!”李吾兒的母親淚流滿面大聲呼喊。日軍隊長獰笑道:“老實交代,我就放了他。”母親決絕地搖頭。日軍便揮起軍刀從李吾兒的后背刺穿胸膛。

          接著,日軍又把在場的村民逐一拉出,威逼拷打,村民們個個從容不迫、寧死不屈。殘暴的日寇當場殺害了李洪彪、李洪杰、李洪英、李全龍、張三回、許小娃和王方亮等7人。眼看同胞相繼倒在日軍刺刀之下,李學武端起長槍沖出山洞,朝日軍山頭連開數槍。日軍誤以為是游擊隊打伏擊,便將剩下的15名青壯年男子擄至曹生村。次日黎明前,這15位同胞全部被殘忍地殺害在村東頭的野地里。

          油耳山慘案中共有24名同胞遇難,八路軍藏在村里的物資卻完好無損。鄉親們以鮮血和生命守護了抗日物資與工作人員,用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悲壯篇章。“油耳山的英雄從未遠去,他們的精神永遠與我們同在。”高強明的話擲地有聲。

          的確,這些死難同胞是當之無愧的英雄群像。他們以血肉之軀捍衛民族大義,用錚錚鐵骨對抗暴行。他們是油耳山的驕傲,更是臨汾的驕傲,他們的故事,將永遠被我們銘記與傳頌。

          臨汾日報記者 王小庚

          孫宗林 黃藝貞


          “六六慘案”的血淚印記

          陳復興老人接受記者采訪

          如今的村莊

          盛夏午后,細雨淅瀝,72歲的辛洪寶撐著傘佇立在田間地頭,目光望向遠方說:“我母親就埋在那里,要是她還活著,今年應該100歲了!”

          辛洪寶的母親王金蘭,是日本侵略者1938年在山西省臨汾縣(今堯都區)制造慘絕人寰的“六六慘案”的幸存者。“當時母親生活在馬站村,日軍攻占臨汾城后,對河西周邊多個村莊實行燒、殺、搶‘三光’政策。13歲的母親背著弟弟、牽著妹妹,逃了出來。母親說,要是那時候不跑,等待他們的只有死路一條。”這段母親反復講述的往事,讓辛洪寶對侵略者的憤恨早已刻在骨子里。

          時間回溯至1938年7月3日(農歷六月初六)拂曉,日軍如猛獸般撲向澗頭村(今屬堯都區)。據《日本帝國主義侵晉罪行錄》記載,日軍進村后,把打麥場上的麥秸、玉茭稈等堆進廟宇、學校和民房里,潑上汽油點燃,瞬間濃煙滾滾,烈火沖天。日軍還將一名叫岳悶子的村民扔進火海活活燒死。

          村西頭井臺邊橫臥著七八具尸體:年逾花甲的福祝娘、劉家、楊宗智赤身裸體,血肉模糊;西門外水渠邊,賈鳳華的母親懷抱葦席仰面而亡;村邊柳樹上,劉根兒被開膛破肚……這場屠殺一直持續到當天下午2時左右,鮮血染紅了澗頭村的土地。據統計,此次慘案波及9個村莊,170余名無辜平民遇害,1800余間房屋被燒毀。這起事件只是日軍在臨汾制造的眾多暴行中的一起,給當地百姓帶來了難以愈合的創傷。

          如今已過去80多年,當年的親歷者已漸次離世,但歷史從未被忘記。在金殿鎮伍默村,90歲的陳復興仍能拼湊出這段痛徹心扉的記憶片段。“當時我才幾歲,依稀記得一家人趁著天黑往姑射山逃,父親挑著竹擔,母親把我摟在懷里,怕我哭鬧被日本人發現,一路捂著我的嘴。到了仙洞溝,那里擠滿了逃難的人,口糧吃完了也沒有人敢下山……”據他回憶,當時伍默村村民得知相鄰的澗頭村有很多百姓被日軍殘害,擔心日軍殺進他們村,只能倉促逃亡。

          陳復興的控訴信里寫道:“日軍占領臨汾時,我還很小,但聽母親講,當時日軍把閻錫山的軍隊趕到了西山鄉寧縣、吉縣一帶,所以后來老百姓一聽到日軍槍聲,就往西山躲藏尋找庇護……”

          慘案發生后,日軍繼續在臨汾境內為非作歹。1942年的一天,陳復興的舅舅因拒絕為日軍帶路去掠殺另一個村莊,被日軍捅了十幾刀,慘死在路上。“日本鬼子應該下地獄!”時隔80多年,老人提及此事,仍氣得咬牙切齒。

          日軍在臨汾期間,還將魔爪伸向孩童。“當時鄰村有很多小孩被日軍抓去做實驗,幾乎都是有去無回。”陳復興回憶說。

          堯都區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楊遆峰翻開史料,一組數字觸目驚心:1938年2月至1945年9月,日軍在臨汾制造澗頭“六六”慘案、下靳慘案、蘭村慘案和教師慘案等多起暴行,進行大小“掃蕩”3125次。據不完全統計,1855名平民和自衛隊員被屠殺,3488人被毆打致殘,550人遭抓捕,633名壯丁被擄走,其中128人遇害、185人致殘……楊遆峰說:“日軍在臨汾的罪行,樁樁件件,罄竹難書。”

          硝煙散去,山河重振。這段歷史,我們不能忘、不敢忘,也一定不會忘!

          如今,400萬臨汾兒女已將悲慟轉化成前行的動力,時刻銘記肩上的責任與使命,以史為鑒,在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中,向未來邁進,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書寫時代的華章與民族希望!

          臨汾日報記者 趙俊

          王凱 王帥

          圖片由臨汾日報提供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


          分享到: 編輯:劉瀟瀟 統籌:曹杰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