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格雖小,治理有道。在黨建引領基層高效能治理工作的鮮活實踐中,廣大網格員是“微網格”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用一雙雙“鐵腳板”走遍大街小巷,記錄每個角落的所需所盼,“網”住居民群眾的柴米油鹽……
金水區西里路社區:
黨建“繡花針”穿起基層治理千條線
西里路社區網格員和居民談心
“社區治,街道安。”在鄭州核心商圈腹地,一片僅0.19平方公里的“袖珍”版圖上,金水區杜嶺街道西里路社區,正以“繡花功夫”編織一張以網格為經緯的精細化治理畫卷。
“袖珍社區”藏乾坤,承載著7個居民樓院、5家公共單位、55家市場主體的多元需求,而西里路社區就是以5個網格、17個微網格與2個專屬網格為“作戰部隊”,以“繡花功夫”打磨出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的生動樣板。
全鏈條鍛造“治理繡花針”
治理效能的關鍵在人,那么誰來“持針繡花”呢?西里路社區聚焦“選育管”全鏈條,精心鍛造一支結構優、能力強的網格鐵軍。
精準“選才”廣開源。社區突破單一來源,將職能部門骨干、優秀年輕干部、公共單位代表等23人納入網格員與微網格長隊伍,更創新吸納外賣騎手、商戶店主成為治理“合伙人”。多元血液的注入,使網格觸角延伸到商圈每個角落。
系統“育才”提能力。每周定期的專業培訓,覆蓋消防急救、矛盾調解、應急處置等實戰技能,4名網格長已實現專業“持證上崗”。社區書記郭琳正是2023年從優秀社區干部中考入事業編的鮮活例證。
科學“管才”激活力。社區依托黨建引領網格化平臺,實時掌握網格員巡查軌跡、事件上報情況,以數字化手段實現精準考核。考核結果直接與評優表彰、工作補貼掛鉤,差異化激勵機制讓網格服務效能持續升溫。
多元共治解民憂
“繡花”貴在功夫。面對基層治理的復雜課題,西里路社區以創新機制凝聚共治合力,練就不尋常功夫,讓難題在網格內化解。
“涼亭議事會”讓矛盾不出格。每月25日固定成為社區“說事日”。今年以來,22個治理頑疾在此破解——從4個老舊樓院的智能門禁、暖氣管網煥新,到日間照料中心、兒童托管角的落地,民生關切一一回應。針對房屋漏水、噪聲擾民等“小微矛盾”,網格員化身調解先鋒;而涉及財產糾紛等復雜事件,社區則聯動律師、民警、綜合執法等專業力量協同攻堅,31件矛盾糾紛吸附在當地、化解于萌芽。
校社聯動為治理注入“青”動能。社區攜手鄭州幼專打造“多Young青春”實踐站,吸引500余名大學生深入網格。通過“思政實踐進網格、志愿服務進樓院、鄰里互助進萬家、應急救護進校園、文化傳承進心田”五進活動,青春力量成為治理生力軍。依托“需求—專業”匹配機制,“睦鄰樂童小學堂”“手拉手繪本閱讀”等項目惠及轄區兒童,高校智力資源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社區服務力。
本報記者 黨賀喜 魯慧 文/圖
鄭東新區創業路社區微網格長王先朋:
七旬老人社區種下“小紅花”
“一想到退休后還能繼續在社區發光發熱,就感到很幸福,特別有成就感。”對于退休后的“網格生活”,鄭東新區商都路辦事處創業路社區微網格長王先朋覺得很榮幸,也很自豪。
社區的“好幫手”
今年71歲的王先朋是名退休教師,自從當上微網格長,她就成了小區里的忙人和名人。
“這么大的社區,光靠社區現有十幾名工作人員肯定不夠,我們這些微網格長就是要當‘好幫手’。”王先朋說,在社區書記的推薦下,商都路黨工委任命她為創業路社區微網格黨支部書記和總指導員,而她每周都會召開“微網格議事會”,安排文體活動、安全隱患巡查、重點人員走訪等工作。他們這支主要由退休人員組成的微網格隊伍,憑借對小區情況了如指掌的天然優勢,大大提升了社區在組織活動、調解矛盾等工作上的成效。
活動的“發起人”
在王先朋看來,社區要和諧,得讓鄰里融洽起來,這就需要當好活動“發起人”,活躍社區氣氛。
“這兩年,我們組建了舞龍隊、柔力球隊等16支社團,由微網格長擔任負責人,以興趣為紐帶將居民凝聚在網格中。”王先朋說,如今,社區活動場地成了社區的“信息交流站”,誰家有事要搭把手,誰有困難需要幫助,都能在這里及時知曉和響應。照顧特殊鄰居、張羅端午節包粽子……大家伙兒都搶著參與,效果很好。
鄰里的“貼心人”
讓王先朋印象很深的是,小區里曾有個男孩沉迷游戲,偷著充值數千元,父母打罵導致孩子情緒崩潰。她火速趕到現場穩住雙方情緒,同時上報社區,經過多次協商,游戲平臺最終全額退款。隨后她又連續幾天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同時指導其父母改進教育方法,成功化解危機。
為了更加精準服務鄰里,特別是獨居空巢老人、單身大齡青年和有心理疑惑的青少年,她牽頭成立“小紅花幫幫團”,成員已達到1351人,服務范圍也日益精細,分成網格紅娘幫幫團、矛盾調解組等,成了社區人人皆知的最強IP。
其中,網格紅娘幫幫團已舉辦公益相親會25場,吸引超1600人次參與,成功牽線47對。同時,鑒于小區60歲以上的老人有185位,其中不少是獨居或空巢老人的現狀,“小紅花幫幫團”設立了專門的“老人照料組”。該組由11名熱心的微網格長組成,對7名獨居老人實行“一對一”或“多對一”的長期結對幫扶。許多老人生活上遇到難題,會第一時間向身邊的微網格長求助。因為離得近、響應快,年齡相仿更易溝通體諒,老人們稱:“比家人還貼心。”
本報記者 覃巖峰
新密市高溝村網格員徐紅燕:
織密服務網,架起連心橋
清晨的薄霧尚未散盡,徐紅燕的身影已經出現在新密市城關鎮高溝村的街巷中。她走走停停,目光掃過每一處角落——電線是否垂落?獨居老人院門是否開啟?作為新密市高溝村的一名網格員,她早已習慣用腳步丈量責任,用眼睛捕捉每一戶村民的冷暖。
織密信息“基礎網”
網格雖小,但是工作千頭萬緒。徐紅燕深知精準信息是治理基石。她一手依托基層數字化工作臺,線上細心核對;一手推開村民家門,逐戶“拉網”摸排。125戶、527人的信息,11個特殊群體的狀況,1處隱患點,6家企業組織的動態……最終匯聚成線上線下精準一致的“活地圖”。這些數據無聲流淌,為村委決策提供堅實支撐,也為精準服務鋪就了道路。
“網格員天天在村里轉”
在徐紅燕看來,網格里無小事,凡事皆需主動發現主動出擊。
今年以來,她共排查出道路破損、水管老化等45處隱患,18件現場解決,27件迅速上報。“幫扶日”走訪時,得知村民馮某因缺錢就醫,她立即發起網格募捐,63戶村民一天之內籌集1.11萬元。當發現獨居老人高某家中電線垂落的危險,她立即打電話招來專業電工更換。“以前找干部要跑村委會,現在網格員天天在村里轉,有話隨時能說!”村民樸實的話語,成了徐紅燕工作價值的最好注腳。
多元力量擰成一股繩
治理之網,從來不是獨弦琴。徐紅燕積極呼應新密市委、市政府“一村(格)一警”部署,將村“兩委”,包村民警、干部緊緊凝聚在網格之中。線上網格群、線下懇談會織就了信息收集的大網。近年來,高溝村憑借“一村一警一法律顧問一民調隊伍”協同發力,成功實現了轄區“零案件、零事故、零上訪”的治理目標。
指尖輕點服務提速
面對新時代治理要求,徐紅燕主動擁抱數字變革。她靈活運用“連心群”、村視頻號,讓政策信息飛入尋常百姓家;手把手教會村民使用“鄭好拍”“在新密”小程序上報問題。從鄰里摩擦到管道漏水,小問題即刻處理,復雜事項平臺流轉、全程跟進。村民通過“鄭好拍”上報斷裂線桿,她核實位置后平臺派單,短短兩日隱患即被清除。曾經“跑斷腿”的辦事模式,已被“在家等結果”的便捷體驗所取代。
徐紅燕奔走在網格中的身影,正是一座看得見、摸得著的“連心橋”。當更多像徐紅燕一樣的網格員深耕“責任田”,鄭州的鄉村治理之網將會愈發緊密、牢固。
本報記者 郭濤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