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槍射手在訓練
抗戰時期,滇越鐵路是重要戰爭物資運輸線
民眾在懸崖峭壁邊鋪設滇越鐵路
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是一場不該被遺忘的完勝。日軍從1940年入侵越南,到1945年8月無條件投降,在長達5年的時間里,日軍一直沒有放棄由越入滇的計劃。但是,都遭到了中國軍民的有力反擊,滇南守軍創造了拒敵于國門之外未失寸土的奇跡——這就是中國抗日戰爭史上的滇南抗戰。
地處中國西南邊陲的云南,位于東亞大陸與中南半島和南亞次大陸的接合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國內國際戰局的變化,將云南推到了“以一隅而荷全國之重任”的位置。不但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而且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戰線上,都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從1940年滇南抗戰開始,云南從抗日大后方逐步轉化為抗日大前方。滇南抗戰,拒敵于國門之外;滇西抗戰,抗戰勝利的先聲。云南戰場最終勝利,在中國抗日戰爭中,具有重大意義,其歷史地位不可低估,難以取代。
文山州融媒體中心全媒體記者 林浪平 通訊員 謝正勇
鮮為人知的文山抗戰
1940年9月,日寇侵占越南海防、河內,把侵略鐵蹄踏到了中越邊境,大批日軍陳兵邊境、張牙舞爪,窺視滇緬,滇西、滇南邊境局勢迅速緊張起來。
云南軍民為鞏固大后方安全,拒敵于國門之外,抗擊來犯之敵,歷時5年的滇南抗戰自此拉開大幕。如火如荼的文山抗戰,是滇南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越南山水相鄰的文山,是中國的西南大門。越南落入日寇的魔掌后,文山門戶洞開,云南告急,大西南告急。作為中國抗戰“大后方、避難所、大通道”的云南,一夜之間就成為抗日的“最前線”,云南的安危關系整個抗戰的局勢。
古人云:“唇亡齒寒,戶破堂危。”占領越南的日寇氣勢洶洶地揚言,要從中越邊境地區攻克文山、紅河,奪取昆明,迫使中國投降。
中國再無后路可退。彼時,國民黨軍隊最高統帥部以滇越鐵路東、西兩翼,以文山地區和紅河地區重鎮為中心,沿中越邊防前線構筑滇南抗戰防區,以第六十軍為基礎,迅速將滇軍擴編為第一集團軍,任命盧漢為總司令,戍守紅河前線;滇越鐵路以東,由關麟征率國民黨中央軍第九集團軍從廣西進入文山地區前線布防。由此形成了中國軍隊東、西兩翼互為呼應的防御作戰態勢。
日寇侵占越南后,重兵云集越北,與文山相對峙。誓死不當亡國奴的文山軍民共赴國難,積極投入滇南抗戰的洪流之中。
1940年9月,大批民工配合部隊工兵和步兵,先后以爆破、拆卸、焚燒、掘毀、阻絕等手段,破壞所有通往越南的道路、橋梁及能通航的河道,阻止侵越日軍的坦克、大炮進入中國境內。隨后,文山軍民加寬改直了文山至硯山、開遠的國防公路,極大地方便了部隊兵力和軍需物資的運輸。
關麟征將軍組織文山軍民在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曾設置過汛、塘、卡的105個村寨構筑國境守備陣地;在富寧、麻栗坡、馬關3個縣城和各邊境集鎮以及戰略要地構筑第一線防御陣地;以文山城為防御中心,在西疇和文山的古木構筑二線防御陣地。各部隊沿隘路構筑據點工事,組成大縱深防御體系,嚴防日軍入侵。
1941年秋,文山軍民對廣南機場進行了加工修整后,美國空軍“飛虎隊”戰斗機分隊進駐機場來文山助戰,扼守住了日軍戰斗機自中國廣西和越南飛往昆明及滇中轟炸的航線。此后,敵機再也不敢在文山城上空橫沖直撞、低飛盤旋,侵入文山地區領空的次數也隨之減少,加之文山城四周的防空部隊都裝備了高射炮,避免遭受日機的狂轟濫炸。
文山各族民眾節衣縮食,舍家紓難支援前線,熱血青年踴躍參軍參戰。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文山地區有近2萬名青年懷著抗日救國的熱忱從軍報國,奔赴抗日前線英勇殺敵。
歷史不會忘記,鎮守滇南的第九集團軍和第一集團軍沿中越邊境一線嚴密布防,并發動群眾聯合沿邊的土司武裝,將文山和紅河東西兩線構筑成軍民聯防的銅墻鐵壁,讓日軍望而卻步,扼守住了祖國的西南大門。
當時美、英、蘇等國駐華武官分別到文山、紅河兩防線視察,對“防御之嚴密,士氣之高昂,手段之高超”的防御體系欽佩不已。英國駐華武官感慨地說:“我若是日軍司令官,天皇下令要我由滇南進攻昆明,我只有自殺!”
日軍發現從滇南進犯無門,只好從緬甸入侵云南,異常慘烈的滇緬抗戰從此拉開了序幕。
英勇善戰的文山軍民
當時,戍守文山前線的第九集團軍和鎮守紅河前線的第一集團軍,在抗日戰場上都是威震敵膽的部隊。日寇被這兩支部隊的威名所震懾,使日軍駐越北第三十八軍團8萬多精銳日寇始終不敢輕舉妄動。
1940年冬,第五十二軍、第五十四軍從廣西邊境開赴文山前線。1942年初,國民黨又從貴州調來陸軍第八軍歸入第九集團軍。第九集團軍沿富寧、麻栗坡、馬關以及河口橋頭的中越邊境一線布防,同第一集團軍一起擔負起滇南的防御作戰任務,戍邊衛國,關麟征自此成為文山鎮邊大將。
當時,關麟征以文山城為中心,精研“三合”戰法,構筑堅固工事,加強部隊訓練,使第五十二軍、第五十四軍成為訓練有素、軍紀嚴明的部隊,與進犯越南的日軍相對峙,時刻準備著痛擊來犯之敵,形成了文山前線防御戰完整的戰略部署和作戰態勢。
1940年冬,國民黨軍委會電令龍云組織游擊隊進入越南境內破壞交通、騷擾日軍。龍云委任武鳳翔為第三游擊支隊司令員,宋伯郊為第四游擊支隊司令員,兩個支隊都歸第九集團軍指揮。關麟征把第三游擊支隊配置于文山城區周邊,第四游擊支隊配置于董干、田蓬一帶。武鳳翔、宋伯郊不負眾望,率領兩支游擊隊活躍在中越邊境地區,或深入越南境內收集情報,或跨境作戰襲擾敵軍,令日寇聞風喪膽。
為策應滇緬和廣西戰場,關麟征指揮第九集團軍所屬部隊向越南境內的日軍據點發起猛烈攻擊。1945年6月17日,第五十二軍在麻栗坡方向對駐守越南馬龍寨的日軍據點發動重點進攻。同時,第九集團軍主動向越南同文、普棒、江利、老寨、箐門、卡房、曼美、巖風洞等地的日軍據點發動全線出擊,擊斃、擊傷一批日軍和越南仆從軍,繳獲一大批武器。1945年6月17日至8月12日,第五十二軍出境作戰大小戰斗21次。
文山軍民同仇敵愾,萬眾一心,把邊境地區構筑成銅墻鐵壁,日寇雖虎視眈眈,但始終未敢越雷池一步。整個文山防區獲得安寧,并為其后的滇西大會戰提供了后方保障。
中國戰區參謀長兼中印緬戰區美軍司令官史迪威將軍高度評價關麟征:“關將軍是一位真正的軍人,他很會打仗。有他鎮守滇越邊境,我斷定日軍是不敢來犯的。”他還說,將來舉兵反攻河內、海防時,關麟征將軍是很理想的指揮官人選。
迎來勝利赴越接受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發布《終戰詔書》,向世界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一時間,飽受戰火蹂躪的中國軍民奔走相告,頃刻鞭炮齊鳴,邊城文山沉浸在歡慶的氣氛中。
地處中越邊防前線的文山地區各族百姓,抗戰中雖未遭受家園淪陷、流離失所之災,但也受夠了日機頻繁空襲以及戰亂生活的苦難,終于盼到日本無條件投降,又得知鎮守文山的第五十二軍即將出征越南接受日寇投降的消息,男女老幼無不奔走相告,街頭巷尾到處洋溢著勝利的喜悅。
1945年秋,曾在三次長沙會戰中戰果輝煌、軍中享有“百戰百勝虎威將軍趙子龍再世”之美名的趙公武軍長,奉命率第五十二軍從文山出境,經越南的清水、河陽、太原抵達河內、海防等地,接受日軍在越北的投降。第五十二軍以國旗為前導,軍樂隊高奏凱歌,部隊軍威雄壯、步伐整齊地行走在海防市區主要街道,吸引無數越南民眾和中國僑胞駐足觀看,萬人空巷、盛況空前。
如今,在云南,對滇軍第六十軍血戰臺兒莊、滇西抗戰等歷史,都有較多的研究和宣傳報道,而對滇南抗戰的歷史卻鮮為人知,人們需要重新認識這段異常艱苦的戰史。作為中國正面抗日戰場上的一個奇跡,滇南抗戰這一“被遺忘的勝利”,目前已經成為中國軍史界的熱門課題,正引起眾多軍史專家的關注和研究。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