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嗎?我頭好暈…… 好像血壓又上來了……”8月14 日下午5點,林山寨街道碧沙崗社區的電話突然響起,聽筒那頭傳來獨居老人沈阿姨虛弱而急促的聲音。
放下電話,社區網格員陳鵬立刻撥通轄區片醫余曉莉的電話,兩人分頭趕往老人家中,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緊急救援就此展開。
91歲的沈阿姨已獨居10余年,始終保持著獨立生活的習慣,日常做飯、收拾屋子都親力親為。網格員陳鵬早已把這位“老鄰居”放在心上,每月定期上門探望,陪老人嘮家常,順手幫著擦窗掃地,成了她工作中雷打不動的“必修課”。
陳鵬匆匆趕到老人家門口,大門打開時老人扶著沙發扶手艱難站立,臉色很紅、呼吸急促。“沈阿姨您別動,片醫馬上就來!”她小心扶著老人平躺到床上,快步找出常備的降壓藥和溫水。
緊隨其后趕到的片醫余曉莉,迅速打開隨身攜帶的急救包為老人測量血壓:“180/105,確實偏高!”她一邊輕聲安撫,一邊指導老人服下降壓藥:“阿姨慢慢深呼吸,像我這樣 —— 吸氣,呼氣…… 別緊張,我們就在這兒陪著您。” 說著,拿出聽診器仔細檢查老人的心肺功能,觀察瞳孔反應,監測著老人的身體變化。
“早上忙忙活活的,竟忘了吃降壓藥…… 剛才想拿東西,一轉身就暈得站不住了。” 緩過些力氣的沈阿姨低聲解釋。陳鵬聽著,趕緊撥通老人兒子的電話:“您別著急,我們正守著阿姨呢,等血壓穩了再離開,您放心!”
當血壓計顯示 “150/90” 時,兩人懸著的心終于落下。余曉莉寫下注意事項:“近三天千萬別彎腰、別負重,每天固定早中晚測兩次血壓,有一點點不舒服就給我打電話,我24小時開機。” 陳鵬手腳麻利地收拾起老人家里的雜物,把降壓藥按早中晚的劑量分好,整齊擺在餐桌最顯眼的位置。
離開時,沈阿姨緊緊握著兩人的手。 陳鵬笑著說:“您記著我們的電話,有事千萬別客氣,就當我們是您的孩子,隨叫隨到!”
“獨居老人的冷暖,是社區工作的‘晴雨表’。” 碧沙崗社區負責人說。社區為每位獨居老人定制了 “愛心聯系卡”,上面印著社區工作人員、片醫和鄰居的電話,就貼在老人手機旁、門框上;網格員每月定期走訪,不僅是 “看看情況”,更是要摸清老人的用藥習慣、生活難題。這次能在關鍵時刻護住沈阿姨,正是社區應急機制 “快響應、齊聯動” 的縮影。
接下來,碧沙崗社區還將給獨居老人的關愛 “再加碼”:不僅要增加走訪頻次,從 “每月一次” 細化到 “每周探訪”,更要聯合志愿者、愛心企業等社會力量,推出 “助餐、助醫、助潔” 等定制服務。“要讓每一位獨居老人都知道,社區這個‘大家庭’里,永遠有人惦記著他們,讓溫暖從不缺席。” 負責人的話語里,滿是沉甸甸的承諾。
記者 汪永森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