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和孫悟空爭當“話事人”、《甄嬛傳》變成“槍戰片”、《人民的名義》中沙瑞金和高育良開展魔法攻擊……近段時間,一些AI“魔改”內容在短視頻平臺上引發爭議。
所謂AI“魔改”,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原作品進行顛覆性改編的行為,常見于短視頻、視覺創作等領域。
不可否認,用AI嘗試創意表達是技術賦能,這種探索本身無可厚非。然而,AI作為文化創作的“助推器”,絕不能淪為突破法律與文化底線的“工具”,厘清其創作邊界刻不容緩。
AI“魔改”之所以泛濫,根源在于低門檻與高收益。AI工具操作簡單,幾十秒就能生成一條“魔改”視頻,會員費用僅幾十到兩百元;而高收益讓創作者趨之若鶩,有博主單條“魔改”視頻轉贊評近200萬,部分平臺的流量激勵與副業培訓,甚至將侵權行為包裝成“創業風口”,進一步放大了亂象,在法律邊緣瘋狂試探。
這種“魔改”絕非簡單“玩梗”,背后藏著諸多法律風險。依據《著作權法》,未經許可改編原作品并從中獲利,早已超出“合理使用”范疇。2025年,浙江“奧特曼AI侵權案”就明確指出,不當“魔改”不僅涉嫌侵權,還可能扭曲社會共識。
AI“魔改”危害,遠不止于法律層面,更在潛移默化中沖擊文化根基。經典作品承載著一代人的集體記憶,傳遞著厚重的文化價值,容不得肆意糟蹋。
當《三國演義》里張飛被“魔改”成小丑,當《西游記》“取經精神”被扭曲成“槍戰鬧劇”,本質上是對文化內核的褻瀆。尤其對于青少年來說,長期接觸這類“魔改”視頻,容易混淆真實與虛構,甚至對經典文化產生誤解與偏見,讓觀眾逐漸遠離優質文化,最終導致文化認知的“碎片化”,這絕非危言聳聽。
遏制“魔改”需多方協同。監管部門應細化規則,明確侵權標準并加大處罰力度;平臺需標注AI內容、優化算法減少“魔改”流量,嚴審經典IP“魔改”內容;行業協會與教育機構要提升用戶法律與媒介素養,引導科技公司開發優質AI創作工具。
AI的價值,在于為文化創作注入新活力,而非解構經典、踐踏底線。唯有明確法律邊界、守護文化底線,才能讓AI從“魔改”回歸“賦能”,成為推動文化發展的新動力。
□評論員 任思凝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