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做客直播間
本報訊(記者 秦華 文/圖)當九曲黃河拍打著沿黃九省(自治區)的大地,那些沉淀千年的非遺密碼正以新的姿態躍動時代脈搏。2024年9月至2025年8月,沿黃九省(自治區)聯動開展了“黃河岸邊話非遺”系列活動第一季,12場跨區域非遺對話在黃河之畔次第展開,39位沿黃九省(自治區)非遺傳承人攜26個黃河流域優秀非遺項目代表,以黃河文化為精神紐帶,編織出黃河兒女共同的文化基因圖譜,生動詮釋了黃河文化兼容并蓄、博采眾長的“多元一體”深厚內涵。
為深度挖掘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代價值,2024年9月29日,“黃河岸邊話非遺”系列活動正式啟動。活動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主辦,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協同機制秘書處、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承辦,沿黃九省(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協辦,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智慧化中心作為執行單位舉辦。
活動實現了非遺資源的跨區域聯動,共邀請了來自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河南、山西、山東9省(自治區)的39位非遺傳承人做客河南非遺直播間,涉及26個黃河流域優秀非遺項目代表,涵蓋傳統音樂、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民俗等多個非遺類別,以“直播+對話+體驗”的創新模式,展現了黃河兩岸獨特的民俗風情和文化多樣性。
青海“花兒”與河南“信陽民歌”的南北聲腔對話,四川蜀繡與河南汴繡的爭相秀藝,甘肅慶陽香包與河南鄭州香包的匠心共鳴,寧夏楊氏泥塑與河南浚縣泥咕咕的泥土傳情,內蒙古巴林左旗皮影戲與羅山、光山皮影戲的光影敘事,陜西“秦腔”與“河南墜子”跨省對唱,河南浚縣廟會的熱鬧年味,山西金銀器與河南金銀器的淬火鎏金,山東濰坊風箏與河南風箏同臺獻技,每一場活動、每一次對話、每一場相遇,無不展現出黃河文化“多元一體”的深厚內涵,繪就了一幅縱貫黃河流域的非遺新圖景。
活動自啟動以來,得到了人民日報、中國文化報及河南省、鄭州市30多家主流媒體的大力支持和公益傳播。截至8月26日,12場活動全網直播,觀看人數超1280萬人次,短視頻播放量超1000萬人次,實現了良好的傳播效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注入了鮮活的文化動能。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