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繪葫蘆瓶寓意豐富,神秘陶罐九星排列,鈣化麻絲紡織品意義重大……10日下午,“去鄭州 看華夏古國”系列活動采訪團來到滎陽市青臺遺址,這處5000年前的文化遺址文化遺存之神秘讓人嘆為觀止。
青臺遺址位于榮陽市廣武鎮青合村東的崗地上,南瀕唐崗水庫,是處典型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距今5000多年,上世紀80年代鄭州市博物館在發掘中發現了迄今為止中原地區考古發掘所見的最早絲織品。
2015年底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中國絲綢博物館和滎陽市文物保護管理中心共同合作,向國家文物局申請“尋找中國絲綢之源鄭州地區仰韶時代中晚期考古學文化面貌與文明起源問題研究”為主題的考古項目,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提供學術支撐。?
經過大規模系統勘探,青臺遺址總面積達107萬平方米,由四重環壕圍合,其中一、二、三環壕內為仰韶時期遺存,面積31萬平方米。2015年至2017年,結合勘探進行重點發掘,遺址聚落布局明晰,居住區、墓葬區、疑似北斗九星祭祀區、作坊區等不同的功能分區,體現了古人對于空間概念的認識及規劃。?
據青臺遺址現場負責人、考古發掘技工劉秀秀介紹,在發現的文化遺存中,不僅墓葬、灰坑、房基及壕溝等遺跡現象十分豐富,而且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遺物數量眾多,它們中的房屋基址、男女合葬墓、幼兒甕棺葬以及彩陶、鈣化麻絲紡織品等珍貴實物,獨具代表性,顯示了遺址豐厚的文化內涵。?
“青臺遺址對推動中原地區仰韶文化類型劃分的科學研究、加深對仰韶文化中晚期社會性質、生產生活狀況及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了解和認識,具有重要意義,對探討我國紡織技術特別是絲綢的起源,也具有特殊的重要價值。”劉秀秀說。
鄭報全媒體記者 楊麗萍 /文 李新華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