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講究傳承,尤其是在中醫領域,一門手藝、一個方子、一碗湯劑,背后往往凝聚了幾代人的智慧和心血。在河南鄭州,就有這樣一位“杏林世家”—— 河南張氏中醫第六代傳人張喜海。
在河南人的心目中,張氏中醫絕對算得上一絕,在沒有X光、CT的年代,張氏一族憑借祖傳的手藝和秘制的膏藥,創下了“張氏中醫專治骨病”的大名,即便是在大醫院林立的現在,每天仍有不少人不遠千里慕名而來,找張喜海院長診治。
祖傳草藥貼敷
讓優秀老教師重返崗位
嚴格來說,鄭州復康中醫院(河南張喜海中醫藥骨病研究院)算不上一家大醫院,但在張喜海院長的診室里,每到張院長周一、三、五、六上午坐診時間,診室外就排起長隊,坐滿了慕名前來的患者!
近日,56歲的老教師徐老師找到了正在接診的張喜海院長,他興奮地告訴張院長,自己多年的腰突在醫院治療后不疼了,工作一天不感覺累了。
“有人勸我做手術,一是我確實沒時間,怕耽誤孩子們學習,二是擔心手術有風險及并發癥。”徐老師說,自己本身就比較信賴中醫,對祖國傳統醫學有著深深的熱愛,他和張喜海院長交流后,發現兩人在中醫方面有很多相同的理念,隨后便下定決心在張院長這里配合治療,僅一周的時間,疼痛便得到了緩解。出院時,徐老師的椎體增生情況及生理曲度均有明顯改善,并且腰椎間隙也逐漸恢復正常。
妙手仁心
傳承醫術經久不衰
“因為從小就看到很多骨病患者來找祖父救治,他們常年強忍著疼痛,有時疼得腰都直不起來,那時候并沒有什么好的治療方式,都是靠著祖父幾服湯劑、幾貼膏藥。我當時就下定決心,希望將來可以像祖父一樣,成為醫術高超的大夫,幫助他們減輕疾病帶來的痛苦和折磨。”回憶起從醫的初衷,張喜海院長談起祖父的影響和六世家學的熏陶。
“行醫不掙錢,掙錢不行醫。”張喜海清清楚楚地記得父親的教誨,祖訓的 “三良觀”和“三心觀”。“三良觀”即醫者要有良心、良方、良藥;“三心觀”即患者要有誠心、信心、耐心。簡簡單單的六個字,鑄就了張氏中醫骨科的百年風骨。作為大夫,用最短的時間,讓病人少花錢,減輕痛苦,恢復健康,這才是真正的好醫生。
張喜海院長從醫40多年來,義診從未間斷,從偏僻的山區到繁華的都市,已經成了雷打不動的習慣,無論路途有多么遙遠,病情有多嚴重,他從未收過一分錢。行醫多年,他每次看到經濟困難的病人,總會熱情地伸出援助之手,給予患者以溫暖、希望和力量!
“妙手是醫生的水平,有水平的醫生只能算合格的醫生,當醫生最難的是仁心。”張喜海說,在給病人治好病的前提下,能讓病人少花一分錢就少花一分,能讓病人少受一點罪就少受一點,比起他的“千金黃湯”“母子湯”“金仙膏”“強骨膏”等有獨特療效的藥方,這種仁心才是張氏中醫骨科真正的寶藏。
如果您也有骨科方面的疾病,可撥打0371-85961816咨詢。
蔣曉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