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暖心的一抹紅 白沙鎮志愿者再戰“疫”

          2022-01-14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鄭報全媒體記者 馬燕 通訊員 韓冬菊


          隨著今年冬天第一場雪的降臨,疫情也隨之襲來。近日,恒通小區接到白沙鎮疫情防控指揮部通知后,緊急部署全員核酸檢測采樣工作,小區防疫任務極其繁重。這時,那群平時看不見,有災有難很“顯眼”,穿著紅馬甲,熱情、耐心服務鄰里的志愿者出現了。

          黨旗飄揚,黨員為先

          這一天,豎起的黨旗在凜冽的寒風中招展,同時,黨員早已站在了自己的“崗位”。“三哥,我今天不用上班,給我安排點事情吧!”這是一位志愿者主動來幫忙的一個普通場景,而他口中的“三哥”,就是第一時間站在防疫前線的李旺三。1976年出生的他是在部隊服役16年的退役軍人,在服役期間榮立三等功、被評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士兵多次。志愿服務的間隙,他也會跟我們說:“雖然我現在退役了,但我還是共產黨員,只要有難,我還記得,我曾是一名軍人。不順心的事情就像云煙,終會過去,不過我一直會記住大家對我志愿者工作的支持。一聲吆喝,便是全員出動抗擊疫情,我很感動也很欣慰,希望每一個志愿者‘疫’塵不染!”

          夫妻同心,其利斷金

          “從疫情剛開始的時候,我看到全國醫務人員奔赴武漢,舍小家顧大家,也看到身穿紅馬甲的志愿者穿梭城市街頭巷尾,就決定也加入這個‘紅色的組織’!”這就是從事個體經營,平日不忙時主動參與小區事務的陳玲。核酸檢測的醫務人員和排隊的鄰里頂著大太陽準備采樣時,她捐出了家里所有的戶外遮陽傘。沒錯,這樣的付出和奉獻會“傳染”,就像當初奔赴武漢的逆行者一樣,陳玲的丈夫馬長征就被她“傳染”了。每一次的志愿行動,他們都是“出雙入對”,他們心中有個樸素的信念:“沒有大家就沒有小家。”

          “抗疫一線怎么能少得了我們80后”

          勞華峰的姓氏并不常見,但他卻一直活躍在恒通小區抗疫的最前線。80后的他有預備役上尉軍銜,說起為什么做志愿者,總是那么豪爽的一句,“抗疫一線怎么能少得了我們80后”。穿起不透氣的防護服,戴上塑膠手套,5個多小時基本上都在重復同一句話和同一個動作,“請亮登記二維碼”,用手機掃描;看似簡單,但在長時間的機械性重復中,有些志愿者的手都捂出了水泡;勞華峰在核酸檢測中承擔的就是這項任務。“80后現在是社會各個階層的頂梁柱,這項任務中也應該是啊!”如此平常,但一直堅持。

          灼灼韶華,不負流年

          “三哥,我身邊的幾個大學生想加入咱們志愿者,行不?”“熱烈歡迎啊!”

          從此,李亞鵬、單怡雯、張景豪、柳嵐、馬一帆就穿上了紅馬甲。沒有疫情時,他們在不同的大學讀書,甚至生活沒有任何交集,但現在,他們有了同一個名字,“志愿者”。李亞鵬、單怡雯、柳嵐、馬一帆都是00后,大學在讀,大他們一點的張景豪,也只有23歲,研究生在讀,風華正茂的年紀應該在校園和圖書館里,但又一波疫情的襲來,使他們更早的明白了“社會責任”。“醫護人員主動蹲在自己來做核酸檢測的小朋友面前取樣的一瞬間,我們對白衣天使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們這樣給身邊的叔叔阿姨說,“他們不怕苦不怕累勇敢奮斗在一線,更是從小細節體現出心底的善良,他們是寒冬中最美的逆行者。志愿服務活動也讓我們有了更強的責任意識和同理心。疫情無情人有情,我們從來都不是局外人,過去不是,現在不是,未來也不是。相信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我們一定能戰勝疫情,迎來春天!”

          恒通小區最暖心的一抹紅

          穿著紅馬甲、拿著小喇叭循環播放“請大家有序排隊,保持一米間距”,并在等待核酸檢測的隊伍中來回巡視,發現腿腳不便的老者、懷抱手牽的媽媽,在不破壞現場秩序的前提下,讓弱勢群體先采樣。從最初的30多人,到現在的72人,恒通小區志愿者,這個光榮的“組織”越發壯大,他們不僅是突如其來災難中最美的逆行者,更是人間溫暖的傳遞者。

          恒通是白沙鎮最早建成的商業小區,入住率在周邊是最高的,居住人口結構也是最復雜的,平日里小區物業可以完全服務好3400余戶的業主,但新冠疫情出現時,也只有那一團團流動的“火紅”才能將其驅散。每一波的疫情中采樣用時和其他檢測點一樣長,但恒通小區內的采樣量比其他小區都多,幾乎每次都超過6000人;除了配合核酸檢測采樣工作,志愿者還要在小區主要出入口設置的核查“綠碼”崗“上班”,從早晨7點到晚上11點。人員的齊備程度和換班協調效率,就是很多發工資的企業也做不到。如果疫情是一面鏡子,它照出了黨員的責任感,照出了“大哥”的擔當,照出了夫妻同心一一傳遞的溫情,照出了芳華之齡新一代的使命感,更是照出了全體志愿者眾志成城戰勝疫情的決心。

          從恒通小區最初一輪核酸檢測需要14小時,到最近一輪僅需要5個多小時,在黨員的堅守中,在家庭的傳遞中,在新生代的承擔中,在每一個恒通小區志愿者的奉獻中,讓群眾感受到了溫暖,凝聚了共同戰疫的信心和力量。

          分享到: 編輯:閆佳佳 統籌:趙青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