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報全媒體記者 李曉霞 鞏義時報 尚培元
鞏義市站街鎮集溝村黨總支積極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把基層黨建作為引領村務工作的“火車頭”,黨員干部干在前頭、走在前列,創新性開展工作,凝聚起強大的前進“動力”,帶動鄉村振興跑上“快車道”。
“火車跑得快,全靠動力車頭帶”
“黨支部就是火車頭,充滿電、加滿油,帶動全村動力十足往前跑。”站街鎮集溝村黨總支書記王光明說,“火車跑得快,全靠動力車頭帶。”
“集溝村2879口人,黨員89名,一個黨總支,3個分支部。”王光明介紹,去年7.20特大暴雨災害中,黨支部真正發揮出了戰斗堡壘作用,帶領“兩委”干部、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成立“黨員突擊隊”,搶險救災,轉移安置群眾300多人,沒有出現人員傷亡。疫情防控中,以黨員為骨干力量,成立“黨員志愿服務隊”,入戶排查,村內卡點保證24小時值守,組織群眾參加多輪核酸檢測近20000人次。恢復重建中,成立“臨時黨支部”,加固修繕房屋,確保受災群眾盡早恢復生活秩序,恢復煙火日子。
黨支部是黨組織的最小單位,卻是激發戰斗力、保持凝聚力、提升戰斗力的力量源泉。圍繞災后重建和無疫村創建,黨總支把人居環境整治作為進一步推進黨史學習教育、深化“我為群眾辦實事”的生動實踐,落實“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工作方式,“頭雁”領航,“群雁”齊飛,除了正常開展“周六志愿服務”,10戶22名脫貧群眾還自發成立“周二志愿服務隊”,在子美嘉園、廬苑小區、商業街清掃垃圾,撿拾煙頭,清理小廣告。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的是黨支部。”王光明說,“黨支部像火車頭一樣跟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群眾就會一直跟著走。”
“火車跑得穩,建立制度是根本”
集溝村委會王光明的辦公桌上堆滿了一摞一摞的書籍,有政策法律、學習資料方面的,也有史志方面的。王光明喜歡讀書,說話也很有哲理。
王光明說:“火車要有軌道,做事要守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矩就是制度,制度就是節制人們行為的尺度,就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和行動準則。平時開會,不管是兩委干部匯報工作,還是黨員匯報思想,王光明不聽念稿子,要求站著脫稿匯報,結合實際,有一說一,不說廢話,不兜圈子,不繞彎子。“說話辦事‘實打實’,這就是我們村的工作制度。”
“火車跑得穩,建立制度是根本。”集溝村黨總支制定有嚴格規范的工作、管理、會議、紀律、學習、教育制度,黨員干部帶頭遵守,為群眾作表率。加強黨員組織管理,對黨員的組織關系摸底排查,確保每一名黨員都納入黨組織的有效管理。加強黨員日常教育管理,堅持“三會一課”制度,推進黨史學習教育,轉變黨員干部思想觀念,改進工作作風,提升工作能力,強素質,樹形象。加強黨員積分管理,對主題黨日、志愿服務、黨員聯系戶等活動的管理機制都要跟上,“不能重建設、輕管理。”
支部委員王麗娟還介紹了集溝村的“七好”評選制度。七好為“五好文明家庭、好媳婦、好妯娌、好兒女、好丈夫、好公婆、好鄰居”,根據評選標準,自己上報事跡資料給村民組長或黨小組長,村兩委、黨小組、村民代表舉行聯席會議審查點評,符合標準者入選,將照片、事跡在鄉村文明榜上公示,頒發證書,并作為星級文明戶的候選條件。群眾評價說,這條制度“民主、正規、合理。”
集溝村注重鄉村文化建設,邀請集溝籍文化名人孫憲州編纂村史資料《集溝村》,還準備邀請詩詞愛好者狄學恩回村組織讀書會,以誦讀詩詞方式講好“集溝故事”,引領村風民風,塑造文明鄉風。
“火車跑得遠,年輕黨員是關鍵”
隴海鐵路穿村而過,一條鐵路洞是聯系集溝老村與新區的唯一通道。去年老村受了災,村中道路、游園、基礎設施受到不同程度損毀,“現在正在恢復建設。”該村支部委員王建峰說,“這些活兒,都是年輕黨員領著干。”
集溝村黨總支有一套后備人才培養計劃,在返鄉創業青年、退役軍人、大學生村官中選優培強,培養年輕黨員,儲備人才隊伍,建立人才梯隊,做好傳幫帶,用好年輕人,為鄉村振興注入新鮮血液,提供可持續發展的新生動力。
“年輕黨員干部的培養也很嚴格。”王建峰說,“先考評,合格后有兩個月的輪崗鍛煉階段,然后再考評,再輪崗鍛煉,直到能夠獨立工作。”
王光明1967年出生,41歲任村委會主任,44歲擔任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他說:“年輕黨員多了,集溝村這列火車會跑得更遠。”現在,集溝村“兩委”干部、黨小組長、村民組長,年齡均不超過60周歲,6名黨小組長平均年齡33歲,后備干部平均年齡27歲。
年輕黨員有活力,熱情高,干勁足,超前意識強。圍繞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活動,年輕黨員利用電腦繪圖、規劃設計,力爭把毀壞的小廣場、小游園、文化長廊、黨建公園恢復到災前原貌,并融入仿古建筑元素和現代燈光設計,引導群眾房前砌花池,屋后種綠樹,打造微景觀,美小家、亮大家,增強群眾幸福指數,讓集溝村再煥新顏,為全村群眾交上一份更有溫度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