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報全媒體記者 王軍方 文/圖
吃水不忘挖井人,脫貧不忘感黨恩。經精準扶貧,鄭州航空港區馮堂辦事處馬家村村民馬長更家里不但煥然一新,還走上了養羊致富路。在馬長更彌留之際,他在病床上再三叮囑侄子感謝幫扶人員。
3月31日,馮堂辦事處馬家村村委會,村民馬彥超手捧一面寫著“黨恩記心底 祖輩不忘記”的錦旗,遞到航空港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局長秦新東手中,替大爺馬長更完成了遺愿。
出生于1946年的馬長更,曾是市級低保貧困戶,2016年脫貧,一生未婚,無兒無女,獨自生活,今年3月9日去世。
前幾年,執法局駐村工作隊進駐馬家村后,發現馬長更家里房屋簡陋,雨天漏水,沒有院墻和廚房,連個像樣的廁所都沒有,收入主要靠1.2畝地,很拮據。
“馬長更家住村西頭,我們每次進村,總是先到他家里去。”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趙原亮說,幾年來,局長秦新東和三任駐村第一書記(連震海、馬俊龍和趙原亮)對馬長更都倍加照顧。
駐村工作隊給馬長更修繕了房屋,建設了廚房、廁所,還建了氣派的門樓,安裝了紅色木大門,送去了電視機、餐桌、餐椅和鍋碗瓢盆,甚至還送去了被褥等,讓馬長更家里煥然一新。
“你現在年紀大了,干不了很重的農活,不如力所能及搞養殖。”在秦新東建議下和駐村工作隊協調下,馬長更的羊圈建了起來,工作隊還給他送來了3只種羊。
在工作隊帶動下,馬長更養羊非常上心。“喂食、鏟圈,他不怕臟不怕累,特別是在母羊生產時,他整夜守著。”馬家村村支書冉云省說。
馬長更從種植到養殖,轉型邁上致富路,羊存欄最多的時候達到了15只,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2.2萬多元。
家里條件好了,有人給70多歲的馬長更說起了媒。一外來務工單身老太太,和馬長更有一段短暫的“黃昏戀”,在村里傳為佳話。
“黨恩記心底,祖輩不忘記。在咱家最困難的時候,黨和政府幫助咱們,不僅修繕房屋,還幫咱走上養殖脫貧致富路,咱永遠不能忘共產黨的恩情。”3月6日晚上,已知時日不多的馬長更躺在病床上,喘著氣再三囑托侄子馬彥超,自己無法下床親自對工作隊表示感謝,讓侄子一定完成這個心愿。
3月9日,馬長更因肺癌晚期醫治無效去世。
馬彥超說,大爺去世后,他整理大爺遺物發現了帶著脫貧攻堅“愛心超市”標簽的襪子、毛巾等物品。
“我清明節給大爺上墳時,要把完成他遺愿的事告訴他。”馬彥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