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 流——憶徐光春書記
劉先琴
“鳳舞春光美,花開歲月稠,奈何春光逝,孤風獨自悲”。今天早上,我從手機看到徐光春書記夫人韓舞鳳老師發給我的這首小詩剎那,竟然沒有意識到其中的大痛大悲,順手回復一句問候之后,才轉神拉回細看,那一刻頓覺大腦空白,天地無聲。
是的,鄭州正處于又一波疫情管控時期,手機刷屏是大家交流的唯一方式,靜默中,新朋舊友,親人同事發問候,曬風景,談感受,流水一樣汩汩而來的,是平時難得的家常話,往日辦公室里被忽略的春風啊花鳥啊成了常見詞匯。
但是這一刻,春去風停,往事像凝固的畫面,一幀幀浮現眼前……
2004年年底,河南一如既往召開省委工作會議,我作為《光明日報》河南記者站站長列席,第一天的省委書記報告最重要,我提前抱著文件、筆記本來到電梯口,電梯打開,第一眼看到的竟是徐光春書記,知道他來河南擔任書記,就職時的干部大會也在現場,我也和站里的同事議論怎樣向我們曾經的總編輯匯報一次工作,沒想到面對面是在這樣的場合。
雖然有過在北京編輯部大樓里的工作交往,甚至為一篇頭版頭題稿件的深夜通話,可是面對一位中原大省的書記,我還是有些突然和緊張,情急之下竟然脫口而出:“光春總編!”詫異目光里,我才看見書記身后的好幾位省委常委,于是連連后退,誰知書記一眼就認出我,招手示意:“小劉,上來吧。”我下意識走進電梯,書記馬上向周圍介紹:“先琴同志是我在光明日報簽字調進來的最后一名記者。”
那一刻,我的忐忑和尷尬瞬間消失。就是在這次會議上,徐書記周密部署安排,宣布河南排除一切困難,在落實好國家關于農業稅稅率再降2個百分點和全部免除國家級貧困縣農業稅政策的基礎上,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從當年起對全省所有縣(市)全部免征農業稅,同時通過對糧農實行直接補貼、增加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補貼等多種方式。
一個經濟并不富裕的農業大省,在全國率先落實中央政策,極大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一時成為全國的熱點話題。《光明日報》更是在一版顯著位置發出連續報道,展示了中原大省發展新的起點。之后的歲月里,我見證了依然是那位平易大度的一把手,用他的智慧魄力學養,在中原大地的皇天后土上,書寫下一幕幕發展前行的篇章。
挖掘保護弘揚河南文化,重塑河南形象;確保糧食安全前提下的鄉村振興;人口大省資源大省如何走向實力強省;從真實人物總結提煉河南精神……這些載入河南史冊的大戰略大發展,是留在我記憶里的點點滴滴。
記得是2006年初夏,我發表在《光明日報》一版頭題的通訊《河南文化助力經濟發展》,得到徐書記的批示,就在我興奮地給報社發簡報,弄復印件時,在樓道碰見白建國秘書長向他表示感謝時,他問道:“你思考過為什么在那么多河南文化發展報道里,書記對《光明日報》做了批示嗎?”
還真把我問住了,秘書長說,書記下大力氣抓全省文化建設,最終要落實到河南經濟社會發展上啊!回到辦公室,我就找出書記那個階段的有關講話,和批示在一起重新琢磨,之后,相繼有了《河南從人口大省邁向人才大省》《傳承 留住我們的根》《河南的文化強省之路》和以信陽連續三年為農民工送戲,為農民工子女建校和為農民工返鄉創業頒獎的實例,做出的《鄉村實現三級跳》成為那個時期河南以文化,以人才科技強力推進發展的實證。正是理解了省委的戰略方向,記者站的報道也契合了中央精神,多篇報道得到中宣部正在開展的“科學發展觀大型宣傳活動”的表彰。
中原文化港澳行時,徐光春書記和新聞單位的我們在一起
曾經在中宣部、國家廣電總局工作過的徐光春書記,眼光中的文化已經超越了地域。
那是2005年5月,一份批示送到了記者站,書記遒勁的筆跡出現在一份《紐約時報》上,在一篇《從開封到紐約——輝煌如過眼煙云》的時評文章上,書記這樣寫下:“我們的古都開封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反面典型,開封之所以如此,我們不必過多分析,重要的是現在如何在我們手里把開封建設好,發展好,使之成為現代化的城市,展示共產黨人的執政能力”。
文章里以世界當年最繁華都市開封為例,驚醒紐約開始出現的式微,讓書記感慨萬千從自己一方管轄開始做起的批示,感動啟發了當時《光明日報》編委會,臨時成立《中部崛起報道組》,第一站就來到河南,第一個訪談的就是老領導徐書記,在鄭州安營扎寨,相繼采訪中部六省,推出近萬字的連續報道,從現狀到當下到未來,集決策者,學者,百姓各方言說感受,連續在一版頭題刊出后,多家轉載,多位中央和國家領導人批示,成為后來六省聯動,中部崛起進入“十一五”規劃綱要的前奏。
“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是中宣部打造、《光明日報》實施的一個重點項目,每場都在央視直播,中央媒體同時報道。2015年,記者站策劃在南水北調渠首淅川舉辦第二十六場活動,大家不約而同把主講人聚焦在已經卸任省委書記,擔任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主任的徐光春身上,無論理論水平,政治身份,工作積累,他都是最合適的,但是書記除了“馬工程”職務,當時還在中央巡視組擔任重要工作,深怕打擾和加重他的工作負擔,當時想把這次活動做到最好的我,還是試探著向韓舞鳳老師談出了我們的想法。
只是過了一天,我就得到肯定的答復,然而沒有想到的還在后邊,一個星期后,一份打印整齊的演講稿就送到了記者站,厚厚的一大疊A4紙上,大標題小標題,重點標記一目了然,我激動的拿起電話感謝韓舞鳳老師,電話里的回答更加讓我動容:“書記專門在外地住了三天寫出來的。”我想象不出已經年過七旬的書記,怎樣排開其他工作,理思路,列提綱,字斟句酌,才有了這些沉甸甸的文字,現場卻歷歷在目:那場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移民精神》的演講,贏得了包括南陽周邊地市書記、幾十位縣委書記、上百名大學生和線上數百萬網友在內的聽眾陣陣掌聲,一片點贊。
徐書記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南水北調移民精神、新時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啟示三個方面展開闡述,指出價值觀是“腦神經”和“試金石”,能判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的優劣與對錯。河南移民精神的形成和發展,不僅造就了偉大的南水北調水利工程,也造就了忠誠奉獻、大愛報國的中原兒女。
在這次演講里,書記用催人淚下的具體事例,第一個提出移民精神應該包括移民干部,在他們身上充分體現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忠誠奉獻、大愛報國的公仆意識,是黨的理想杰出的實踐者。當年新年獻詞里,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問候南水北調移民,去年夏天,總書記親臨通水渠首,視察移新村,如今,淅川成立的移民精神干部學院里,書記的演講已經成為教材。
徐書記深厚的文化功底,對河南的深情厚愛,和過人的表達能力,使他在許多場合把中原名人典籍信手拈來,揮灑自如。他自身就是河南形象最出色的提升者。他力推的“中原文化港澳行”活動中,似乎不經意的言語,就在東方之珠土地上引起轟動。在澳門的第一次發布會上,一位某電視臺的女記者站起提問:徐書記,你知道我們×××電視臺嗎?她不知深淺的提問引起一陣雜音,但是話音剛落,書記就不慌不忙的開口:“感謝你的問題,你所在的電視臺上星,是咱們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審核,我簽字批準的。”
徐書記沉穩自信的回答馬上引來一片掌聲,現場直播的轟動讓人們刮目相看中原大省,同時會令那位記者終生記得要做好“功課”。還是這個活動中,書記被邀請到香港大學演講,開始前,校長恭敬的請書記題詞,面對期待的師生,書記臨場發揮:“我非常想寫的字,是‘老子天下第一’,老子的傳世作品《道德經》,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他是我們河南鹿邑人。但是你們校長要我的簽名,放在這句話后面不太合適吧。”
全場稍靜片刻,師生們才轉過神來,禮堂里爆發出久久不息的掌聲,隨后演講里,書記在活躍的氣氛和專注的聽眾面前,娓娓展示中原輝煌,如數家珍。可想而知,書記且行且思,且言且做,哪止于短短七天港澳行的轟動,河南形象在書記的親力親為中悄悄改變……
作者和徐光春書記,趙德潤總編,白建國秘書長在一起
回憶的潮水未及記下,手機上的朋友圈已經刷屏——
“河南要用發展贏得尊重,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都是他留下的金句。另外,他對媒體人的理解和看重都令人感懷,深切緬懷。”河南日報總編輯劉雅鳴接到消息的剎那,秒回了這段話;
如果劉雅鳴總的秒回是書記影響力深入人心的體現,僅僅一天過去,原新華社河南分社社長,后來從《光明日報》副總編位置退下的趙德潤,在網絡上發表的近萬字回憶——《送光春書記遠行》,就是書記在文化發展方面的綜合回顧,還有做了數十年媒體人的老朋友李佩義,也是很快發表了《追憶“老師”徐光春》;
“為書記進行會議服務時,往往是整理講話錄音后就可直接發表或上報,省委政研室干部徐大海在文章里真實回憶;
“今天下午的編前會開成了追思會”,《光明日報》同事發來報社的場景;
有一年,河南省文化產業發展研究院等八家民營企業聯合為徐光春頒發“文化強省特殊貢獻獎”,搞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民獎官”;
我與徐光春書記沒有聯系了,但通過許多反饋,發現他還在支持我,一位退休后依然堅持寫作,佳作不斷的記者此時披露;
更多的,是我不相識的朋友,用凝練的詩句語句,或回憶一件事,或抒發當下情,用網名自發表達敬意和懷念,近年頗具影響力的公號“豫記”,用《河南老書記徐光春榮哀錄,這才叫政聲人去后》的大標題匯集出來,分“緬懷悼詞”“感恩留言”“淚別功勛”三個部分,利用網絡的海量空間,鮮花清雨般紛紛揚揚落下,又引出驚嘆:“有些恍惚了,竟然如此多的留言對一個官員的逝去充滿深情”……
“讓人痛心的是鄭州當下疫情管控,不能見老書記最后一面”,熟悉的朋友為此感嘆,我想,這是上天的安排,讓我們安靜的回憶一個人,一段歷史,靜水深流。
天有意,天堂里的書記應知。
看望徐書記夫人韓舞鳳老師,用鮮花為書記送行。
2022年10月21日于鄭州
作家簡介:
劉先琴,女,河南淅川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作家協會第五屆,第六屆副主席,中國報告文學作家協會常務理事,高級記者,二級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五一巾幗標兵”。歷任中國青年報河南記者站站長、光明日報河南記者站站長。出版散文集《望海》《今生有緣》,長篇報告文學《玉米人》《張莊之問》《飛行者禮贊》《淅川大聲》等。其中,《玉米人》獲第十三屆全國五個一工程獎,《淅川大聲》獲首屆杜甫文學獎,《今生有緣》被推薦參加2013年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張莊之問》列入“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中宣部2020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中宣部對外出版項目俄文版已經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