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報全媒體記者 張朝暉 文/圖
10月30日凌晨3點,韋有學已經起床,洗漱后開始燒火煮料鹵兔肉,三個小時后,中牟城鄉家喻戶曉的韋灘五香風干兔肉出鍋。
韋有學今年52歲,中牟縣狼城崗鎮北韋灘村民,全家4口人,妻子持家、女兒教學、兒子上高中。韋有學的專職就是鹵五香風干兔肉,“從舅爺到俺父親再到我這一輩兒,歷時三代,俺家的五香風干兔肉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了。”
韋有學的父親韋云啟,從小跟舅舅學習鹵兔肉,長大后參軍參加過抗美援朝,從部隊回來后重操舊業,鹵兔肉賣兔肉維持全家生活。韋有學姊妹7個,在韋有學的記憶里,從12歲那年開始,哥哥、姐姐和自己就跟著父親學鹵兔肉,晚上游鄉串村賣兔肉,“父親?著板籃,板籃里裝著鹵好的兔頭兒、前腿兒、后腿兒、腰窩兒,我提著馬燈跟著父親,晚上吃罷飯,就開始沿著周圍的村子叫賣。”韋有學說,“那時候兔肉便宜得很,一個兔頭兒賣5分、一只前腿兒賣一毛五、一只后腿兒賣兩毛、一個腰窩兒賣一毛錢。幾個村轉半夜賣光賣凈能賣十來塊錢。”
“那時候家里窮啊,家里住的是土墻茅草房,碰見刮大風能掀了房頂,遇見下大雨屋地上擱幾個盆兒叮叮當當接漏雨,冬天屋里冷得跟冰庫一樣,只想把人給凍死。”回憶往事,韋有學歷歷在目,“現在好了,俺家4口人,老宅四合院兩層樓,主要是生產五香風干兔肉,有冷庫,社區有兩套房,一套120平米,兩套240平米,俺家有轎車,上地開三輪車。”韋有學家還種了14畝地,其中種了4畝大蒜,其他10畝冬種小麥夏種玉米。
韋有學說現在是進城開轎車,上地開三輪,路順,到哪兒都方便。
“現在跟過去比簡直就是天地之差。正常情況下,就是說在淡季,我一天能賣到一兩千塊錢,旺季,就是逢年過節,我一天能賣到一萬多塊錢!”韋有學說,“這些年國家政策好,你有多大能耐就使多大的招兒,國家就是放開讓咱老百姓發家致富。”
“現在賣兔肉再也不用游鄉串村了。俺家現在的銷售一是縣城開店,二是村里和周邊群眾零售,三是網上銷售,賣到北京上海廣州,還有蘇州杭州等地。”韋有學說。
祖傳秘笈,子承父業,韋有學的大哥韋有民已在中牟縣城開店30多年,“最早在建設路與愛鄉路交叉口,現在建設路與育林路交叉口路東,現在銷售還包括快遞外發等業務,逢年過節的時候最忙。”韋有民的女兒韋天天告訴記者,“俺家鹵兔肉的技術是祖傳的,味道好,方圓三五十里都知道,也都喜歡吃俺韋灘兔肉。”
韋有學的四妹韋有玲也在中牟縣城開店經營鹵兔肉,三姐韋有芬在狼城崗鎮北堤村經營鹵兔肉。
勤人無懶活兒,幾乎是在韋有學居家忙活的同一時間,同村的董長順也已開始忙著鹵大鵝。
董長順今年47歲,北韋灘五組村民,專業風干鹵大鵝。
董長順之前曾在自家葡萄園開過家庭農場,農場里喂了上千只大白鵝,到大白鵝長成要賣出去的時候,收大白鵝的販子以鵝嫩為由壓價,董長順索性一只也不賣了,“俺村五香風干兔肉是中牟縣出了名的,到哪兒哪吃香,我受五香風干兔肉的啟發,決定研制五香風干鹵大鵝。”經過多年的認真學習,細心揣摩,反復試驗,終于贏得客戶的青睞,闖出了名氣,開封、鄭州、新鄉等周邊縣市區,每天都有食客開車來買。“有人到北京旅游,在北京大超市買了五香風干鹵大鵝帶回來,到家請朋友們品嘗,有個朋友品嘗后仔細一看說,這不就是韋灘五香風干鹵大鵝嘛!”
“沒有疫情的時候平均一天能賣七八千塊錢,現在因為疫情,一天賣一兩千塊錢。比上班掙死工資強太多了!”董長順說。
董長順全家5口人,母親、妻子,大女兒是個教師,小兒子正上高中。
采訪中,北韋灘村黨支部書記張玉海告訴記者,在北韋灘村,除了韋有學和董長順,鹵兔肉還有趙大營、韋滿意和韋寶興等,“俺村還有專業制作扣碗的,董記董發臣、張記張士安、胡記胡福生,還有李記,兼做鹵兔肉和鹵菜,差不多都有二三十年的歷史了。”張玉海說,“五香兔肉、鹵大鵝,韋灘扣碗,享譽中牟和周邊縣市區,酒香不怕巷子深,北韋灘村這些專做鹵味的專業戶,一年收入加起來超過600萬元。”
“北韋灘村美食原料必須是地方出產,地方的傳統工藝,采用的配料、調料甚至水都必須是本地的,還要使用地方特色的‘土’器皿,這才是地道的鄉村美食,老家味道。”張玉海告訴記者,村“兩委”規劃將五香兔肉、鹵大鵝、韋灘扣碗統一化、規模化,生產、儲運、銷售、服務各個環節更加專業、規范,以安全、優質、綠色的特色美食質量和口碑,贏得中牟縣內外消費者。
“黨的二十大報告更堅定了我們在做好農業糧食生產、產業化種植的同時將本地特色美食做強做大的決心和信心。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提振鄉村經濟是目標,北韋灘鹵味產品既要守成還要創新,要保持美食的新鮮感和趣味性。同時將五香兔肉、鹵大鵝、韋灘扣碗賦予本地的風俗特色、生產特色、生活方式等等,豐富美食文化內涵,將美食、文化遺產、生活方式整合起來,增加消費深度。”張玉海表示,做足宣傳,主動營銷,對北韋灘特色美食進行大力推廣,抓住“吃文化、吃特色、吃新鮮”的飲食風尚,以其美味、新鮮、樸實、親切、天然的優勢進一步提升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