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晚報》版面截圖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奮力推動經濟發展全面提速提質,在全省高質量發展中挑大梁、在國家中心城市建設中起高峰,奮力譜寫中原更加出彩的鄭州篇章。
參加市兩會的代表委員紛紛表示,鄭州要達成宏偉發展目標,必須堅定信心、奮力拼搏,夯實“穩”的基礎、激發“進”的動能,牢牢穩住經濟大盤,確保經濟發展實現量的較大增長和質的明顯提升。
夯實“壓艙石” 多舉措釋放消費潛力
消費是經濟的“壓艙石”。市政協委員徐華認為,讓居民“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要完善“提低、擴中、調高”的綜合分配格局,改善居民收入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提高低收入戶收入水平,確保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增強居民對未來收入預期的信心和消費潛力。積極培育新型消費,促進消費提檔升級。要加快培育新業態新模式,促進線上和線下消費實現優勢互補,積極運用大數據技術培育消費新熱點,完善“互聯網+”消費生態體系。
消費要多元化,良好的夜經濟發展模式不僅能豐富人們的生活,還能增強老百姓的消費信心。市政協委員李宗峰建議,想要完全喚醒夜經濟,鄭州要切實對夜經濟進行規劃管理,合理規劃夜經濟經營場所,建設規模化街區,使夜經濟的開展有規范場所,可以規模化、專業化開展。同時,要圍繞開展夜經濟發展制定相關的扶持政策及補貼政策,鼓勵大型企業和外資入駐,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打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拽住“牛鼻子” 強化產業項目投資建設
市人大代表鄧英文表示,中原區將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形成“一區多園”產業發展格局。緊緊拽住項目建設“牛鼻子”,以項目論英雄,全年謀劃重大項目243個,總投資2772.9億元,年度計劃投資428.6億元。強投資推進城市有機更新,投資21億元,強力推進國棉三廠特色歷史文化街區、芝麻街1958雙創園、二砂文創園等7個項目。
市人大代表魏東說,惠濟區將堅持“產業立區”。積極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雙碳科技、智能制造等新興產業,不斷壯大文化創意旅游、現代商貿服務、食品制造等傳統產業,打造更具核心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市人大代表楊金軍說,滎陽市將聚焦抓項目、強投資,加快提升產業發展能級,重點抓好總投資450億元的260個重點項目建設。加快推進軌道交通產業園、聯東U谷產業園等9個在建小微企業園建設招商步伐,再謀劃建設10~12個小微企業園。
市人大代表樊惠林表示,二七區將實施以現代商貿、特色商業和健康服務等高成長服務業,精密制造、智能制造等低碳科技型工業“雙輪驅動”,做好現代服務業立區、科技型工業強區“兩篇文章”,強化百大項目建設和百億項目落地“雙向發力”。
傳穩“接力棒” 深化農村改革促振興
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鄉村的全面振興。“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農村發展的論述,尤其是‘深入農村改革’‘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推進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是實實在在惠民利民之舉,為我們村子下一步集體經濟壯大發展送來了底氣和希望。”市人大代表李學建滿懷信心介紹說,聚焦“密玉”文化,助泉寺村大力發展鄉村休閑觀光旅游業,成立村密玉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扶持商戶進行“直播電商+跨境貿易”,打造“密玉一條街”,帶動全村密玉產業發展。在此基礎上,充分吸收流轉利用村中閑置土地、荒地、宅基地,打造戶外露營基地、滑翔傘基地等“微度假”業態,豐富了文旅業態,盤活了土地,增加了群眾收入。
圍繞鄉村振興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消費。市人大代表孫少奎認為,鄉村振興的關鍵是人,尤其是鄉村振興人才。目前大多年輕人都喜歡外出務工,要出臺政策支持年輕人才回家創業,讓回鄉創業的人沒有后顧之憂。多鼓勵各級金融機構、社會資本參與農村集體經濟發展。
提高“首位度” 培育“樞紐經濟”拓空間
市政協委員許新革建議,鄭州要提高“樞紐經濟”首位度,將“樞紐經濟”新發展理念全面貫徹到鄭州現代化“樞紐經濟”體系建設中來,將傳統的鄭州區域發展擴大為全省、全國、國際市場上N個鄭州“樞紐經濟”市場空間,加強鄭州都市圈與中原城市群、其他副中心城市群等國內相關中心城市群及副中心城市群開展區域、次區域經濟聯動與產業合作,形成鄭州區域外相關聯的鄭州“樞紐經濟”市場空間,加強城市資源和產業要素的流動與合作,加強城市群之間的經濟空間互通互聯空間構建,充分釋放現代化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的輻射功能和戰略帶動效能。
市人大代表李玄闊建議,鄭州大力發展平臺經濟,鼓勵制造業和服務業企業的平臺化轉型,充分利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培育典型領域的平臺化產業生態。在招商引資中擇優支持本土平臺企業發展,推動本土國家工業互聯網平臺與鄭州特定行業和產業園區開展對接合作,著力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品牌。
市政協委員耿天寶認為,鄭州發展“過夜經濟”需要將城郊型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納入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統籌考慮,與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一體打造,合力推動、深度優化、加快提升。
市政協委員高栓記認為,鄭州的交通物流效率尚有足夠大的提升空間,建議進一步簡政放權,降低制度性的物流成本,推動形成各部門、各地區政策合力。
市政協委員石阿蒙建議,要重視鄉村物流信息化建設,加強通信網絡的基礎設施建設,真正打通城鄉物流的“最后一公里”。
當好“店小二” 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
市人大代表李勝先建議,堅守法治思維,持續推進營商環境法治化,建立公平、公開、公正的法治化營商環境。提高政策執行精準度,主動積極、有效回應企業家關注的痛點、難點,做好政策解讀工作,真正起到示范引領效應。提升貿易投資便利度,梳理整合鄭州市已有的自貿區建設等制度優勢,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國際化營商環境。對標國際先進營商環境評價體系,對標對表優秀城市,進一步優化完善鄭州營商環境評價體系。
市政協委員徐紅梅建議,要結合“萬人助萬企”活動,實施“短、中、長”組合搭配的精準措施,短期以“抱團取暖”防范產業系統風險,中期以“共享經濟”提升產業資源利用效率,長期以“數字經濟”強化產業經濟韌性。
鄭州全媒體記者 翟寶寬 趙文靜 覃巖峰 盧文軍 孫志剛 范光華 李愛琴 張倩 張競昳 張玉東 袁建龍 楊麗萍 薛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