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科技學院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決策部署,以“實現學生高質就業”為目標,以“夯實學生職業能力”為核心,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根本,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始終引導學生把實現個人價值與民族振興、國家需要緊密相連,創新思路,多措并舉,穩中求進,形成了促進學生充分高質量就業的強大合力,構建了職業發展全程化全要素支持體系,全力把學生輸送到更有利于成就自我和價值實現的大舞臺、大事業中去。
一、部門融合三師協同 凝聚職業發展育人合力
2021年,學校成立學生職業發展中心,以高質量就業目標為牽引,著力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教育教學改革、專業課程設置、第二課堂融入、就業創業指導、實習實踐基地建設、職業技能培訓、綜合服務保障等方面,實現與教育教學、學生工作的高度協同。學生職業發展中心成立后,為進一步實現部門融合,增強育人合力,學校打通了原有的學生處、就業辦、團委、學生職業發展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學生公寓管理中心等行政工作壁壘,于2023年成立學生中心,下設思政工作部、學生成長發展部、學工隊伍建設部、學生工作事務部,同時在教學單位成立分學生中心,全面強化協同育人機制建設,深度參與學生學業規劃促進、職業發展教育、就業指導服務等工作,實現學生工作體系的重組重構,各部門有機融合。
學校組建由任課教師、學業導師和輔導員組成的三師協同的職業發展指導教育隊伍。任課教師隊伍是三師協同的核心,采用線上微課+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方式,激發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自主意識,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規劃自己的未來方向,為個人生涯發展和社會發展做出積極努力。學業導師隊伍是三師協同的關鍵,為學生量身打造個性化的成長路線,制定學業生涯規劃和培養方案,分階段指導學生課程學習,指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科學研究及學科競賽等,保證學生得到符合自身需求的特色化指導,實現“共性基礎+個性培養”的人才培養目標。輔導員隊伍是三師協同的保障,傾力幫助和指導學生確定職業優勢和發展方向,修訂執行階段目標,把握就業形勢,樹立正確就業觀,提高綜合素質能力。任課教師、學業導師和輔導員分工明確、交流互通,形成互補優勢,圍繞不同的教育教學目標,“三師”各司其職、相得益彰,形成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合力。
二、貼近市場精準把脈 探尋數字化人才培養新路徑
學校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吸納具有企業實操工作經驗的高素質人才,建設雙師雙能型的高水平職業指導教師隊伍,在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和企業生產不同領域之間無縫對接、自由流動,及時了解、預測市場未來的發展趨勢、人才標準、需求數量,精準“把脈”市場需求,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向。
學校將數字化平臺建設列入“十四五”重點工作,搭建起“專業產教融合數字化平臺”,平臺依托現代數字技術,支持多校多企的企業招聘、學生求職、專業人才培養、學生職業發展、企業人才培訓等有效互動,覆蓋人才培養全過程。用人單位端根據企業發布的崗位要求生成基于能力標簽的崗位要求畫像,學校端根據企業崗位要求為學生提供更便捷快速的簡歷指導、面試輔助等職業素質提升指導,學生端基于知識、能力和素養等數據分析生成基于能力標簽的學生能力發展畫像,實現從產業人才需求到高校人才供給再到產業需求檢驗的閉環式數據互聯互通,促進企業需求側和教育供給側要素全方位融合,打通產教協同育人最后一公里。
三、分類分步同心同向 推進“2+1+1”課程體系重構
為適應“本科學歷教育與職業技能培養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及培養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學校構建“2+1+1”產教融合課程體系,積極推進項目化教學,各專業基于工作崗位群需求開發的對接市場的綜合性實踐類專業課程,以“課堂”為中心轉變為以“工作場景”為中心,培養學生解決復雜綜合問題的能力,無縫銜接用人單位和市場檢驗。《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按照“2+1+1”體系進行改革,修訂《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大綱》,重構和優化課程體系,設置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就業實務指導2個模塊,12個專題。充分運用數字化平臺,錄制微課,實現線上線下、任課教師和學業導師、輔導員共同參與的新模式,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和職業發展方向,制定個性化的成長方案,有針對性地提高專業素養與職業能力,增強職業發展信心,為實現高質量就業做好準備。
四、優化布局改革機制 打造全鏈條全方位服務體系
學校順應“新工科”“新文科”“新醫科”建設要求,主動適應產業變革和學科專業調整優化的需要,把相同、相近學科的學院進行梳理和重組,學校整合信息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建筑工程學院、交通學院、大數據學院五個學院成立“工學部”,整合藝術設計學院、體育學院、音樂學院、新聞傳播學院四個學院成立“藝體學部”,整個商學院、外國語學院兩個學院成立“商學部”。通過學部制改革,建立學科間既獨立又聯合、既競爭又協同的關系,促進學部內各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大力培養更多厚基礎、寬口徑、強實踐、跨學科的復合型、應用型創新人才。
學校健全職業能力提升聯席會議機制,學生中心、教學中心、教師中心每月至少召開一次職業能力提升聯席會議,協作交流、協同創新、提升質量、共謀發展。強化就業工作考核評價機制,按照《就業工作考核細則》、《就業工作獎勵辦法》、《就業質量考核指標體系》對教學單位就業目標實現情況進行考核,就業工作與教學單位績效工資掛鉤、與教學單位評先選優掛鉤、與教學單位招生計劃掛鉤,整個就業工作在學校年度績效考核中占比20%,明確就業對招生、對教育教學改革等工作的反饋作用,建立健全就業工作激勵機制,獎懲有據,獎罰分明。健全就業質量反饋機制,及時根據就業市場需求變化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實現專業設置與市場人才需求之間的動態匹配,提升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和貢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