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日報》版面截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
核心提示
黨的二十大報告闡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豐富內涵,強調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重要特征。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當前,全市上下正在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當好國家隊、提升國際化、引領現代化河南建設”為總目標,全面開展“三標”活動、深入推進“十大戰略”行動,加快“四高地、一樞紐、一重地、一中心”和鄭州都市圈建設,以風雨兼程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全力以赴拼經濟、千方百計促發展,奮力譜寫中原更加出彩的鄭州篇章。
本報特推出【家國同春】——中國式現代化的“鄭州圖景”大型系列報道,全方位展示鄭州市全力以赴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的干勁和蓬勃的朝氣。今日刊發第二篇章“現代化產業”之三 《新興產業繪錦繡》。
生產線、設備全速運轉,一臺臺組裝完成后的臺式電腦主機排列整齊……3月3日,記者在智微智能鄭州制造基地項目見證了首臺紫光如意湖B660電腦在這里下線,等待量產打包后運往全國各地。
從2020年簽約落地到如今引進生態合作伙伴扎根,“紫光計算機依托紫光股份與鄭州市、高新區的優勢平臺,經過3年深耕細作,上市40余款智慧終端產品,可覆蓋85%以上的招投標市場,在企業增長動力、創新能力、產品附加值等多方面成效顯著,成功進入高新區乃至鄭州市行業企業第一梯隊。”紫光計算機董事長兼總裁黃輝華介紹說。
去年6月,鄭州市發布《鄭州市“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總體規劃(2021~2025年)》,力爭到2025年,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50%左右,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帶動作用強的骨干企業,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特色產業集群。
超聚變數字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線
鄭州著力發展五大特色優勢戰略性新興產業
紫光計算機的蓬勃發展正是高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聚集的生動寫照。連日來,鄭州高新區動作不斷:3月1日,政企抱團走出“家門”到重慶考察學習、招商引資,積極推動“國家級”工業互聯網雙跨平臺在高新區落地區域總部;2月27日,鄭州市人民政府在這里先后分兩批與國家部委、研發機構、企業、聯盟等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見證鄭州城市算力網建設啟航……這些涉及電子信息、互聯網云計算與大數據服務、智能制造等領域項目落地,對于鄭州市數字轉型,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強鏈、補鏈、擴鏈影響深遠。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促進現代經濟轉型的重要載體。近年來,鄭州努力培育優勢產業,將電子信息作為“一號產業”打造,已集聚了以超聚變、富士康、漢威科技等為龍頭的600多家規模以上電子信息企業,形成了智能終端、計算終端、智能傳感等新興產業鏈條,著力培育萬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
去年6月,鄭州市發布《鄭州市“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總體規劃(2021~2025年)》。鄭州將著力構建“一核、兩帶、五區、多點”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新格局。“一核”即中原科技城,“兩帶”即北部沿黃科創帶和南部新興產業帶,“五區”即鄭東新區、航空港區、經開區、高新區、金水科教園區等5個核心功能區,“多點”即其他省級開發區、核心板塊、新興產業園區、小微企業園等。
今年初,鄭州市提出將打造全球“燈塔工廠”,新增省級以上智能工廠、智能車間20家以上,建成國家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創新推廣中心,實現國家“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零的突破。新增10家市級數字經濟產業園區、培育50家數字經濟重點企業,規模以上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達到450家,億元以上軟件企業超過80家,累計建成軟件產業園區及“云上軟件園區”10家以上,力爭數字經濟突破6500億元。
“鋼鐵駝隊”搭起鄭州通達全球“大動脈”
風笛聲聲,響徹亞歐大陸。
車輪滾滾,隆隆轟鳴,一趟趟始發終到鄭州的中歐班列(中豫號)在這個春天接力奔跑。鄭州海關發布的數據顯示,從2013年7月鄭州開行首列中歐班列至2023年1月底,中歐班列(中豫號)已累計開行超7000班。今年以來,隨著外貿行業加快復蘇,河南“鋼鐵駝隊”跑出新的“加速度”。
變交通區位優勢為樞紐經濟優勢,是河南明確提出的發展目標。
3月3日,2023年全省交通運輸工作會在鄭州召開。“鞏固提升鄭州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地位,加速打造鄭州空港、陸港樞紐經濟區。”省交通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我省將推動提升樞紐經濟發展質效。
如今,中歐班列早已從一種新興的國際物流運輸方式,發展為大眾熟知的連通境內外的“鋼鐵駝隊”。隨著中歐班列(中豫號)版圖的不斷擴大,更多的河南產品通過“陸上絲綢之路”進入中亞和歐洲。經過近10年的發展,中歐班列(中豫號)構建了“多站點多口岸”國際物流網絡和“1+N”境內外物流樞紐體系,業務范圍覆蓋40多個國家140多個城市,打造出“運貿一體化”、數字班列、恒溫班列等河南特色品牌,綜合運營能力保持在全國前列,境內外合作伙伴超過6000家。
打造在國內有影響力的國家區域性現代金融中心
金融是經濟發展的血脈,也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今年2月,鄭州市人民政府印發的關于鄭州市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通知提到,推動國家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推動數字人民幣試點城市獲批,推進以鄭州銀行為主體的政策性科創金融運營試點,做大做強期貨產業,形成一批“期貨+現貨”龍頭企業群,力爭金融業增加值突破1600億元,新增上市掛牌公司10家,資本市場融資突破1200億元。
如何擦亮“期貨”這張特色名片?去年8月,鄭州提出了兩方面的謀劃,即發揮鄭州商品交易所龍頭作用和全面實施“期貨+”戰略。
鄭州商品交易所自1990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準成立為全國首家期貨市場試點單位以來,已成為鄭州打造國家區域性金融中心的一張金字招牌。“鄭州價格”每日通過彭博、路透、萬得等知名資訊系統向全球發送。
去年7月,市政府發布《關于建設國家區域性現代金融中心的實施意見》,提出實施金融服務“十大工程”,打造在國內有影響力的國家區域性現代金融中心。
股權投資基金是創新創業的“陽光雨露”。去年9月22日召開的2022中國(鄭州)基金產業投資合作峰會,發布《鄭州市大力開展“基金入鄭”行動若干政策措施》,五大類25條政策措施“含金量”滿滿,助力鄭州建設中部地區創新高地,打造中部創投之都。會上明確,產業基金是鄭州構建“創新創業創造+創投”新發展格局的“牛鼻子”,力爭到“十四五”末,私募股權、創投基金總規模突破2000億元,把鄭州市建設成為中部地區規模大、活力強、環境優的創業投資中心。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徐剛領 張倩 劉地 侯愛敏/文 馬健/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