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發掘非遺的文化魅力,促進非遺商業化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南陽方城縣舉行了中國·方城第二屆燴面文化旅游節,活動以“品嘗一碗面 記住大方城”為主題,拉開了依托方城燴面非遺特色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的序幕。
【自成一派】?
到“燴面之鄉”南陽方城尋根非遺文化!
4月的中原大地春雨紛紛,清明前夕,記者隨著“張老熗南陽方城尋根之旅”來到方城,在縣城的大街小巷,老理想燴面(魏合燴面)、長江燴面、方城燴·肉骨湯燴面、方城縣燴面故事、明發燴面、連霞燴面、方城人燴面傳奇、盛和·盛熗燴面、方城又一村燴面、老楊記生熗燴面……零零總總開了幾百家燴面館,堪稱一景。
在方城縣鳳瑞路的一家燴面店里,記者看到一位燴面師傅正在“舞面”。只見燴面師傅提起巴掌大的面片,雙臂張開,一捋、二板、三拉、四摔、五扯、六悠、七撕、八抖、九甩、十拋,胳膊上下左右翻動,長長的面片在懷里翻飛起舞,令人眼花繚亂,立時便成了寬如指、薄如紙的丈余長的面片兒。
下燴面是一個很壯觀的場面,客人多的時候,一鍋要下十斤左右的面,大師傅先在下燴面的鍋中加入煮好的羊肉清湯,等湯開鍋后開始拉面,一次要拉一百多個燴面片下到鍋中,面下到鍋中之后,在煮面的空檔,大師傅在鍋臺上擺上三四十個大海碗,碗按盛的分量大小不同,大碗能盛半斤面,小碗也是尋常家庭很少用的大碗,在碗中放上作料和羊肉臊子,一切準備停當,面也正好煮好了,把青菜放到鍋中稍煮一下,開始盛面,大師傅左手一個舀子,右手一個笊籬,一邊唏噓著一邊麻利的盛面,大師傅按份量分毫不差的盛好,然后放上芫荽,蒜苗,澆上小磨油,再放上特制的羊油辣椒這個“燴面伴侶”,一下子使人胃口大開。
“方城氣候獨特,盛產優質小麥,加上方城的水、山羊、小辣椒,造就了方城燴面獨到的風味。”張老熗方城熗鍋燴面品牌創始人張林介紹說:“‘面軟滑、放青菜’是它區別于其他燴面自成一派的特色。”
【走出家門】
河南美食文化新名片的張老熗方城熗鍋燴面
在全國,叫得響的‘蘭州拉面’、‘熱干面’、‘刀削面’、‘重慶小面’……這些能夠成為遍地開花的面,成為各地特色的名吃,為何面條勁道細膩、口感順滑、湯頭美味的燴面走不出方城呢?
“我們方城燴面因為制作方法獨特,是用優質面粉加鹽和水,揉面拉制而成的,面質要求勁道而細膩,寬度約為20毫米,這樣吃起來口感最佳,不過這些嚴格的品質要求導致燴面制作起來非常費時費力,相比于其它制作簡單的面食來說可以是不具優勢。”從事燴面工作20年的馬師傅介紹說:“至于一碗好吃的方城燴面的高湯,要想熬好也不是件容易事,正宗的方城燴面的高湯是很有講究的,多以羊骨羊肉外加雞鴨架等食材熬制而成,才能達到味道鮮香濃郁,爽滑順口,搭配上優質燴面口感是極佳的。這也是很多外省燴面沒有本地的味道那么正宗的根本原因。”
為了保證方城熗鍋燴面的口感,同時又能在老一輩傳統手藝基礎上進創新,使得張老熗方城熗鍋燴面走出家門。張林說:“從第二家店開業伊始我們就建立了加工配送中心,核心食材和產品統一配送,同時并做好頂層設計,進行產品和文化戰略定位,實行組織化運營,統一管理,對拉面廚師進行統一的培訓,一系列措施后保證了‘口味’。”
“如今,這樣的操作使得‘張老熗’不僅走出方城,還走出了南陽,如今還在省會鄭州茁壯成長。”河南省餐飲與住宿協會一位副會長無限感慨地說:“方城燴面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可以說‘張老熗’是功不可沒。”
【尋根問祖】
張林和張家“迎賓飯店”的記憶墻
作為第一批最早做方城燴面的老店之一,張老熗的前身“迎賓飯店”,就坐落于張老熗品牌傳承人張林的老家——方城縣城西30里的呼沱村。
迎賓飯店舊址
“說是飯店,其實就是在自己家房子里開的燴面館。”張林說:“改革開放初期,為了生活就在家里開了這個飯店,父母就是在這里延續著張家家傳的手藝,用一碗碗熗鍋燴面,給十里八村的老鄉們,帶來了關于熗鍋燴面的記憶。”
對張林來說,這里不但是充滿回憶的地方,也是地道的方城熗鍋燴面這門手藝生命力的源泉。基于對父輩的緬懷,老家味道的記憶,每年,張林都要會到老家南陽方城,到祖宅去望幾眼,這里有他一輩子都無法割舍的情結。
房子翻新時,以前老房里題字、作畫的土墻被保留了下來,并在兩面被玻璃罩罩住。
如今,40年前的燴面香味似乎還在彌漫,而小院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過翻新,已經沒有了當年的影子,曾經的“迎賓飯店”被放置在一個特殊的屋子里,墻上的各種老照片,還有兩面被玻璃罩住的,畫滿了畫寫滿了詩的土墻,正在訴說著當年的故事。
“那時候大家生活都比較差,在父母開店的時候,經常接濟落難的的人,這些人吃完燴面和火燒,沒有錢,為了表達感激,他們就在墻上寫幅字或畫幅畫。”記者在現場看到,當時,張林父母接濟過的一位落魄文人,出于感激留下了一副書法作品——高鳴常向月,善舞不迎人,以及一副《詠鶴圖》。張林介紹說:“這幅畫,這些文字,穿越了時空,超越了情感。幾十年的風吹日曬,曾經的房子年久失修,前幾年就在原來的基礎上我翻新了一下,但這兩面墻可是很有故事的,必須得保留下來。因為這面‘畫墻’,被我傳承下來,這不僅是當年的見證,還時刻提醒著我,不僅要做好事,還要做好人,最重要的是還要做好一碗面。”
在“迎賓飯店”舊址翻新后的張宅
的確,人們都說,長大后,就變成了父母的樣子。張林作為“張老熗”方城熗鍋燴面的傳承人,不僅傳承了口味,也傳承了這份善意,這才是“家鄉味兒”更深的內涵吧。
鄭報全媒體記者?樊無敵?李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