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認識一位95后的鄭州女孩,她是一位獨立電影人,她的作品在紐約地鐵站的大屏幕、車廂、和車站循環播放,每天被300萬乘客看到,成為紐約人和主流媒體津津樂道的話題。她拍攝的人文短片以獨特的視角關注紐約華人群體,作品入圍紐約多個知名電影節及藝術展,屢次獲獎。
現居紐約的李雪歌,身上有多重標簽:紐約大都會運輸署視覺設計師、95后獨立電影人、視頻制作者、18歲出國求學的鄭州女孩兒。從小學習成績突出的她并沒有選擇像大多數中國孩子一樣,參加高考,努力考個好大學,然后接著考研,找個工作安穩一生。在人生的岔路口,她選擇嘗試更少人選擇的另一條路。
18歲那年,李雪歌離開家鄉鄭州,獨自前往美國普瑞特藝術學院攻讀視覺傳達,繼而進入紐約新學院攻讀媒介研究碩士。碩士畢業后,她在紐約大都會運輸署為紐約的地鐵站和交通系統制作面向大眾的視頻、動畫、和設計,紐約的地鐵系統是最能夠代表紐約性格與風貌的代表物之一,李雪歌和團隊設計制作的視頻每天在地鐵的大屏幕、車廂、和車站播放展示,為紐約每日三百多萬的乘客帶來信息與享受。
同時,這份工作給她帶來了新的啟發。紐約地鐵巨大的人流量,如果把自己關注華裔群體的作品在這里展示,那將是一個讓更多的美國人了解華裔群體的窗口。
“在大都會運輸署的工作之外,我也是一個獨立電影人。因為有平面設計和媒介研究的背景,我喜歡探索不同的視覺表達方式,喜歡用鮮明的風格和形式去講述有人文主義內核的故事。我喜歡觀察人類行為,反思社會構建,作為一個在美國留學和工作的華人,我的短片大多會圍繞文化嫁接、回憶與鄉愁、女性凝視等等主題,聚焦在紐約當地的華人群體,講述他們的移民生活、社群文化。”
2020年,李雪歌的研究生畢業作品“公園生活” (Parklife)?于北美最大的紀錄片電影節Doc NYC首映,并斬獲美國國家評論協會 2022年的大獎,并入圍了紐約多個知名電影節及藝術展。這次成功的創作讓她更加堅定自己的方向。
《公園生活》這部短片記錄了紐約曼哈頓唐人街哥倫布公園的一年,及公園里華裔老人們穿越四季的生活、聚集、互動與文化活動。老人們保留著與這片陌生土地格格不入的習性與生活方式,把這座公園變成了一個聚集地、游樂園、一個曼哈頓半島上倔強而充滿生機的獨特風景。爺爺奶奶們拉二胡,打麻將,下象棋,大聲合唱著?“我的中國心”和各種耳熟能詳的老歌,其中夾雜著對故土和遠方家人的思念,也有追尋新生活的堅韌生命力。
之后,李雪歌2021年完成的虛構短片作品《林(Lin)》入圍了美國亞裔國際電影節、華盛頓亞裔電影節、費城亞裔電影節、紐約短片國際電影節、蘇活國際電影節等十余個美國知名電影節,并斬獲多個獎項,這部短片在林肯大劇院、亞洲協會、東村安吉莉卡劇院等多個地標性劇院、電影院展映。“林”講述了在紐約中餐廳做服務員的中國移民女孩林,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狀況,最終通過一臺小DV以及一場與餐廳食客意料之外的遭遇,尋找到了改變生活的決心。
李雪歌介紹了林這部短片創作的靈感來源及過程:“這部短片的靈感來自于我家庭中的女性角色們,我從小是在媽媽、奶奶、姑姑和姥姥的照顧中長大的,在這些中國女性的身上我看到了帶著文化與時代獨特印記的一種奉獻犧牲、隱忍、脆弱和強大。
李雪歌的作品處處充滿著人文關懷,以她細膩而獨特的女性視角審視身邊華裔群體生活的細枝末節,以及在他們面臨困境時如何自洽、突破,展現華裔群體的努力與堅毅。其中回憶與鄉愁是她作品繞不開的內核之一,多年漂泊海外的生活讓她更能與當地華裔群體共情。
“鄉愁對于我來說是一種歸屬感,是一個避難所,也像某種彼岸和根源,或者說像一種失樂園。它是記憶中的熟悉感,是對遠方家人的惦念,也是對生養自己的那片土地的某種切不斷的連接,是人在異鄉聽到鄉音的那種不言而喻、心領神會的親切和舒適。
每次在唐人街和大爺大媽聊天都讓我想到已經好幾年沒見到的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我覺得我把自己的一部分鄉愁留在了唐人街,也留在了自己的影像里。”
李雪歌從研究生時期拿到了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的獎項,到之后幾年的作品入圍了美國亞裔國際電影節,在美國的很多電影節上斬獲了獎項。對此,雪歌說:“這些經歷對于我來說是一種鼓勵,讓我意識到作為一個中國人,我的聲音是獨特的,是可以被聽到的。”
今后,李雪歌的影像創作不僅聚焦在紐約的華人和亞裔群體,同時還將通過自己的鏡頭,對準家鄉鄭州,把商都3600年厚重的歷史文化和現代鄭州的日新月異,講給世界各地的人們,搭建起中外文化交流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