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生活中,不少人選擇通過“吸貓擼狗”來增加生活樂趣。相較于線下店鋪,線上平臺購買寵物更為便捷優惠,但其中可能潛藏一些交易風險。其中較為典型的,就是購買時活潑,但多數在7天左右就出現病癥甚至死亡的“星期貓”等問題。那么,遇到這樣的情形時,“鏟屎官”該如何應對?9月13日,鄭州市惠濟區法院成功化解一起因買到“星期貓”引發的糾紛。
今年6月,李女士在某寵物店網店內看中一只寵物貓,視頻中,這只貓表現得十分精神,活潑可愛,李女士看到后十分喜歡。經過與客服討價還價,最終以2000元成交,送貨方式為到店自提。隨后,李女士如約支付購貓款,并到店內將小貓領回家。其間,寵物店老板多次向李女士保證是健康貓,并向李女士講解養貓注意事項等。
然而好景不長,沒過兩天,李女士便發現該貓出現腹瀉、嘔吐等癥狀,當即送往寵物醫院進行治療但并未好轉,1天后,小貓死亡。她找到寵物店要求退款并賠償貓咪治療費,被店主以“貨物離手、概不負責”為由拒絕,李女士起訴至法院。
承辦法官查閱案卷材料及與雙方當事人充分溝通,認為原告李女士與被告某光寵物店買賣寵物貓的合同合法有效。李女士與某光寵物店并未就貓的健康狀況等進行具體約定,網店內商品詳情中也僅顯示賣家應提供健康的貓,但按照交易習慣,某光寵物店應提供符合健康標準的貓,出現小貓患病死亡,寵物店應承擔賠償責任;李女士未在收到小貓后第一時間確認健康狀況,亦應承擔相應責任。因此,承辦法官多次組織雙方當事人進行調解。最終,雙方自愿達成調解協議,約定某光寵物退還李女士購貓款2000元。
提醒:網購寵物有風險,“鏟屎官”謹防踩坑
承辦法官提醒,通過網絡平臺購買寵物時,應仔細查看商品詳情,要求賣家提供寵物圖片、視頻等方式,充分了解寵物的情況,必要時可以要求賣家提供寵物健康檢查報告和相關的疫苗接種記錄,或在發貨前對寵物進行必要的體檢,以確保寵物的健康。要注意與賣家簽訂書面合同或協議,就寵物的價格、品種、年齡、接種疫苗情況、售后爭議處理方式等作出明確約定,以免在出現糾紛后無據可循。
收貨時,要第一時間檢查寵物是否存在健康狀況、免疫情況等方面的問題,必要時請專業人員協助,發現有問題及時與商家溝通,并留存好支付憑證、寵物病歷、聊天記錄等相關證據。協商不成的,可向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反映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魯燕 通訊員 維佳 亞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