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瞭望塔|充值辦卡吃利息? 別被預付費養老套路了

          2023-11-09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不住有利息,住了有優惠,到期隨時取……之前說得好聽,真到要錢的時候就左等右等沒消息……”近期,有老年人向12345熱線反映,自己購買的養老院預付費卡遭遇退費難。

          預付費養老,簡單說就是,老年人先向養老機構預付一筆大額費用,入住后可以享受優惠,不住的時候也有利息,相當于一張隨需隨用、有折扣有收益的養老“會員卡”。“交納本金越多入住折扣越高”“高額返息到期退還本金”等,對消費者來說,是真優惠還是真吃虧?

          養老預付費卡之所以“退費難”,實際上與資金鏈有關——養老機構承諾的利息,主要來源于老年人交納的本金,以此挪東補西地維系著整個預付費模式。當資金鏈穩定時,利息多出自本金;資金鏈一旦斷裂,本金和利息難以被追回或兌付。無論如何,老年人在其中都是“真吃虧”的角色。

          老年人被養老機構的套路困住,養老機構則以走量的方式來獲得整體上更大的收益,顯然是對消費者權益的侵害。這種資金運作方式不僅脆弱且危險,也給老年人平添不少焦慮,更是將本該在養老產品多樣性、養老服務人性化方面多出“新招”的商業養老機構,帶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今年8月,民政部網站專門發文,揭露各式各樣圍繞養老產品進行非法集資的典型案例,養老預付卡“高額回報”陷阱就是其中之一。并提醒老年人應謹記高回報伴隨高風險,謹慎投資。

          誠然,在消費維權方面,消費者是保護自身權利的“第一責任人”。但老年消費群體存在年齡大、精力不足等特殊情況,不能全靠其“自力救濟”。解決養老預付卡的“退費難”問題,還需要找到“公力救濟”的出路。例如,建立風險防控體系,將養老預付卡納入監管籠子,或是加大懲處力度,以專項行動斬斷大額預付費的“黑洞”。

          更長遠來看,則要建立長效機制,完善健全養老機構服務規范。今年3月,全國首創的“養老服務合同網簽”已在北京全市推行,并依照規定,預付資金不得超過月養老服務費用標準的4倍。這樣既能讓消費者對機構收費“一目了然”,還能防范“一交數萬元”的大額預付資金風險,的確是一次有益嘗試。其他地區也可以積極探索,讓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在社區、在機構得到更好滿足。

          我國老齡人口已近3億,養老群體日漸龐大,唯有不斷壯大規范的養老服務市場,讓良幣驅逐劣幣,才能杜絕養老機構非法集資和詐騙的發生,才能讓多樣化、多層次的養老服務體系更接地氣,用心用情用力托起最美“夕陽紅”。

          掃碼看相關報道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評論員 韓靜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

          分享到: 編輯:李怡萍 統籌:曹杰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