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第三屆中國(鄭州)人工智能大會在河南省科學院(龍子湖院區)舉行,吸引來自國內的眾多專家學者及華為、百度、360、科大訊飛、商湯科技等科技龍頭企業代表、相關組織代表等400余人參會,共話人工智能應用及未來趨勢,助力河南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該活動由中國電子學會作為指導單位,由河南省科學技術協會、河南省通信管理局、河南省科學院主辦,河南省電子學會、河南省人工智能學會、河南省高等學校計算機教育研究會聯合承辦,鄭州甲方乙方展覽策劃有限公司承擔會務執行。
大會以“智能賦能 數字化轉型”為主題,重點聚焦人工智能、國產大模型、AI機器人領域的新技術、新成果及新未來。與會嘉賓認為,人工智能已成為新一輪產業和技術革命重要驅動力量,以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為代表的技術加速更迭,有望推動重大技術實現變革。
河南省科協黨組書記王新會在致辭中表示,河南把“數字化轉型戰略”作為“十大戰略”之一,積極推動人工智能、智能產業、智能經濟的發展,著力打造具有全國重要影響力的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高地。人工智能前景廣闊、未來可期,希望與會代表能夠聚焦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領域的新技術、新成果及新未來進行充分交流、互學互鑒,為河南人工智能發展出謀劃策,為我國人工智能發展加油賦能。
中國電子學會副秘書長王天虹指出,近年來,河南省深入實施數字化轉型發展戰略,充分發揮數字化轉型,尤其是人工智能在支撐產業升級和服務高質量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他提出,要把握全球人工智能發展的新機遇,尊重科技創新和人工智能發展規律,加大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和前沿技術研發布局,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區域高地和基礎平臺,深化產學研用融合,推動人工智能賦能經濟社會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鯨在發言中表示,人工智能是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和發展戰略。在新時代新征程上,人工智能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他說,在充滿挑戰和機遇的新時代,要駕馭人工智能的強大力量,必須用系統思維把握規律趨勢,才能擁抱更加智能和美好的未來。
“長期以來,河南省科學院一直致力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河南省科學院副院長羅春祥說,河南省科學院重建重振以來,持續引進頂尖人才,成立了河南省人工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河南省科學院智慧創造研究所、河南省空間信息研究所、河南省數學研究所等與人工智能領域密切關聯的研究院所。
“我們特別期待通過這次大會,能進一步掀起科技創新的熱潮,推動人工智能與社會、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深度融合,進一步引領未來科技事業的健康發展。”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數字與未來產業處相關負責人表示,人工智能已成為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重要戰略資源。
據介紹,近年來,河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迅速,根據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2年中國人工智能創新發展指數,我省指數為53.4,居全國第15位。這主要表現在:一是算力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全省各類算力總規模居居全國第12位。國家超算計算鄭州中心算力在精準氣象預報、科學計算、生物育種等方面開展了特色的應用。中原人工智能計算中心一期已為省內外一百多家企業提供服務。二是計算終端產業發展迅速。河南搶抓數字經濟重要機遇,先后引進培育了超巨變、黃河信產、鄭州浪潮、龍芯中科等重點企業,基本形成以鄭州為核心,許昌、鶴壁為重點的產業發展格局。三是人工智能算法取得了一定突破。據初步統計,全省在算法領域擁有優勢團隊120多個,基礎算法、應用算法方面涌現出了一批領先的研究團隊。鄭州數據交易中心設立三農、交通、金融等行業數據專區,為人工智能創新主體獲取數據提供精準的對接服務。建成宇通自動駕駛公交、鄭大醫學院大規模芯片智能診斷數據庫、金水區智慧教育等行業領先項目,有效促進經濟社會數字化、智能化發展。
當天,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黨委書記、北京市科協副主席趙春江,浙江大學求是講席教授、國家特聘專家楊易,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科技大學網絡空間安全應用國際聯合實驗室主任、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張志勇,中國服務機器人及特種機器人產業聯盟執行理事長周京明,華為中原人工智能創新中心CTO韓云鵬,百度云智教育解決方案總經理譚承軒,360智腦總裁、360人工智能專家委員會主席張向征,科大訊飛高教副總經理張李偉國,商湯科技數字文娛事業部副總裁李星冶等,分別圍繞人工智能前沿趨勢、應用場景、大模型、網絡信息安全等多個細分領域話題做了精彩分享和深入探討。會上,經河南省科協批準,由河南省電子學會負責牽頭的“科創中原”先進計算協同創新聯合體宣告成立。河南省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王繼芬,河南省電子學會理事長賈小波共同為聯合體揭牌。
大會當天,多位專家院士、高校院長、頭部科技企業代表云集鄭州,共同探討通用人工智能的最新進展和廣闊應用前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黨委書記、北京市科協副主席趙春江現場分享AI在智慧農業中的應用,以及數字經濟如何賦能現代農業發展。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成燕 徐剛領 見習記者 孫婷婷 安欣欣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