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六一組CP 正是出游好假期
端午節是農歷五月初五以紀念屈原為核心,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等習俗的傳統節日。2025年的端午假期恰好與“六一”兒童節重疊,鄭州各大景區紛紛將水上項目開放、傳統非遺展示、優惠活動奉上,迎接省內外市民游客前來度假游玩。
昨日,記者從鄭州銀基國際旅游度假區了解到,5月31日端午當天,由銀基樂海水世界更名,并全新改造升級的銀基樂海神話世界將正式亮相。
端午假期將至,鄭州方特旅游度假區以“日夜暢玩、全家同樂”為核心,推出三大主題園區聯動活動。5月31日至6月2日,方特歡樂世界、方特夢幻王國、方特水上樂園將分別以“星光夜游”“親子童趣”“水上狂歡”為主題,為游客打造一場集視覺、互動與清涼于一體的夏日體驗。
在鄭州中牟,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正用“旅游+戲劇”的新型文旅融合模式,用戲劇串聯起中原文明。
今年端午節恰逢兒童節,鄭州建業電影小鎮緊扣“加長版周末游”與夏季文旅消費需求,推出“回到小時候,過沒有手機的夏天”主題系列活動。
鄭州海昌融合了粽子、龍舟等元素的民俗創新演藝《粽寶奇遇記》將全新上線;以神話故事“燧人取火”為主線,融入了非遺打鐵花的夜間情景劇舞臺再升級。
當端午的粽香與黃河的濤聲相遇,鄭州黃河文化公園為廣大市民游客精心準備了“豫見黃河端午游”系列文化活動,在這個假期,市民群眾可以在母親河畔品非遺、賞民俗、看美景,解鎖黃河之畔的獨特魅力。
本報記者 李居正/文
李新華 李居正/圖
構建學術平臺,促進學術研究交流
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成果豐碩
5月24日,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以下簡稱“研究會”)第三屆第一次會員大會在鄭州嵩山飯店舉辦。大會全面總結了研究會第二屆理事會以來的工作:7年來,研究會立足鄭州,放眼全國,以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為中心,以課題項目為依托,以各類研討活動為抓手,搭建為全國學界開展研究的開放式平臺,在中華文明起源研究、挖掘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依托課題,推進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學術研究
持續推進重大課題研究,深化中華文明探源。研究會醞釀啟動了第二批、第三批重大課題,如《東亞現代人起源——晚更新世中原與周邊地區的研究》《夏文化新探索——以嵩山地區為核心》《文明起源模式視角下的雙槐樹及相關遺址研究》《中原考古百年研究》《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0年世界早期古代文明比較研究》《中國古代天文文物集成》《早期中國文明起源的區域模式研究》等,這些課題聚焦學術前沿,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研究會先后在鄭州文物網、北京大學、鄭州大學、河南大學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網站發布了第六批、第七批、第八批嵩山文明研究課題,涉及考古、歷史、哲學、地質、水利、華夏文明傳承、中原城市歷史等領域,吸引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西北大學、山東大學、鄭州大學、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眾多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以及熱心嵩山文明研究的社會人士參與和支持,贏得良好的社會反響。
啟動嵩山文明研究工程,確立環嵩山地區文明核心地位
2023年,研究會啟動“嵩山文明研究工程”重大課題。課題緊緊圍繞“嵩山文明是中華文明的主源與核心”的基本論點,詳細闡述“嵩山文明”的歷史演進過程和規律,對科學認識嵩山文明在中華文明之源、中國國家起源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中的獨特地位和作用有重要意義。目前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發表了《嵩山文明——中華文明的主根主脈》《從嵩山地區歷史文化看中華文明的突出性》《嵩山文明在中華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嵩山文明論》等論文。
構建學術平臺,促進學術研究交流
研究會先后召開多次學術研討會,搭建全國重要考古發現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展示平臺、交流平臺和傳播平臺,提出并解決了很多值得關注的重點和焦點問題,對于推動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會議成果在國內外各類媒體進行了廣泛報道,引起了社會公眾的關注。
2019年至2024年,研究會先后召開以“五帝時代與中華文明”“古國時代的中原”“從古國時代到王國時代”“中原地區文明演進”“仰韶文化與黃帝時代”為主題的年度學術研討會,深入探索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演變進程,凸顯嵩山文明在中華文明起源、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的核心地位,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凝心聚力。目前研究會年會已經成為具有特色的學術交流平臺。
2019年和2023年召開了兩次“中國考古·鄭州論壇”,搭建了文明探源的交流平臺。2020年召開的雙槐樹古國時代都邑遺址考古重大發現新聞發布會,引起了巨大社會反響,在國際國內成為熱點。雙槐樹遺址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關鍵時期、關鍵地址提供了關鍵材料,實證了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起源的源頭和核心,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根和魂。
2024年,研究會協辦了新時代古都文化遺產保護論壇暨中國古都學會2024年年會,對于推動中國古都研究學術發展,促進古都的保護、傳承、利用和文化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促進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學術成果傳播
2021年,為紀念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研究會籌辦《百年泰斗——中國考古家展》,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研究會持續出版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系列專著以及重大課題成果專著,宣傳推廣研究成果。
研究會繼續依托天中講壇這一既有媒介,促進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學術成果傳播。天中講壇與時俱進,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邀請行業優秀專家,結合學術熱點問題,舉辦系列講座活動,進一步傳承和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影響力進一步提升。截至2025年,天中講壇分別以“中華文明探源·古代文明”“中原地區考古大發現”“讀懂中國,從鄭州開始”“中華文明探源”為主題,共舉辦37期講座活動,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社會共享的資源,形成有影響力的學術成果發布傳播平臺,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重要貢獻。
當前,研究會內部刊物《嵩山文明研究通訊》已經成為優秀研究成果的傳播載體,業內人士對研究會工作有了更為全面和深刻的認知。
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這個文明主根主脈在中原,而中原的核心是嵩山,研究清楚嵩山文明的起源、內涵、特點,對于中華文明探源具有重要意義。“多年來,我們得到了全國專家學者的積極參與,正是他們的大力支持,我們的學術研究才有聲有色。”研究會有關負責人表示,研究會這個平臺是開放式、面向全國的,從課題選擇到資金資助,從課題驗收到成果發布,科學嚴謹,形成了完善的保障機制。2025年是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成立15周年。站在15年積淀的基石上,研究會將繼續秉持初心,勇擔使命,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務實的作風,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強化研究賦能,推動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學術研究在新時代浪潮中勇立潮頭,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不負學術使命,不負時代重托!
本報記者 左麗慧
李居正/文 馬健/圖
專家學者總結研究會近年成果
為溯源中華文明貢獻鄭州力量
5月24日,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第三屆第一次會員大會在鄭州嵩山飯店舉辦。會議選舉產生了第三屆理事會和新一屆領導班子,為研究會持續推進中華文明探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注入新動能。研究會近年來取得了哪些工作成績,下一步有什么研究計劃?記者進行了相關采訪。
成果顯著,有望更上層樓
——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王巍
“研究會在全國范圍內是影響力最大、工作最扎實的學會之一。”5月24日,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第三屆第一次會員大會在鄭州嵩山飯店舉辦,著名考古學家王巍對研究會取得的成績給予了高度評價。
王巍認為,研究會匯聚了李伯謙先生等一批國內外知名學者、頂尖專家,圍繞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形成、世界文明的比較研究、環境變化與文明演進的關系等全國范圍內頂級的課題由頂尖的專家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在推動學術研究方面走在全國最前列。
“鄭州的考古工作這兩年備受外界關注。研究會也是以促進鄭州地區的考古工作為開端和主要方向。通過實際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我們確立了中原地區或黃河中游地區作為中華文明主根主脈的地位。”王巍表示,研究會多年來的課題研究,不僅推進了相關學術探索,更彰顯了鄭州在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的關鍵地位。“特別是在雙槐樹遺址的考古發現中,在研究會和鄭州考古院的共同推動下,彌補了我們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前10年中中原地區相對缺乏中心性遺址的空白。我們的歷史課題研究,不僅推進了相關學術探索,更為彰顯鄭州在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的關鍵地位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王巍表示,當選新一屆會長的韓建業教授在國內也是頂級學者。相信學會將繼續充分發揮引領作用,推動全國文明起源與形成、中原地區歷史文化地位等重大課題的研究。
有力推動鄭州及中原地區古代文明研究
——訪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袁廣闊
“近年來,鄭州在古代文明研究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這些成就與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的積極支持、大力宣傳和提供的條件密不可分。”5月24日舉行的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第三屆第一次會員大會上,袁廣闊高度評價了研究會取得的豐碩成果。他表示,在鄭州地區關于國家文明研究,特別是早期國家起源研究方面,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搭建了一個重要平臺,彌補了原有科研機構的局限性。這個平臺吸引了全國各地的科研人才通過課題聯合攻關,取得了顯著進展。
袁廣闊提出,以“河洛古國”雙槐樹遺址為例,雖然具體工作由鄭州執行,但如何解釋和認識這一社會現象,研究會的專家發揮了關鍵作用。“通過這些年的努力,我們逐漸了解到‘河洛古國’在華夏文明形成過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進一步豐富了我們對古代文明的認識,中原地區在文明古國階段的研究取得了顯著進展。”
此外,研究會不僅組織了多場學術會議,還發布了眾多研究課題,在這些課題的指導下,來自各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專業人員,在相關研究領域取得了長足進步。“通過研究我們還發現,中原地區從仰韶文化到龍山文化,再到二里頭文化,一脈相承,每個階段都有顯著的發展。這些研究不僅豐富了我們對中原地區古代文明的認識,也為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學術支持。”袁廣闊深有感觸地表示,作為嵩山文明研究會的一員,他親身感受到這些研究對個人和整個學術界的積極影響,“無論是從個人研究能力的提升,還是從學術界的整體發展來看,這些工作都起到了顯著的推動作用。”
在保持優良傳統中不斷創新
——訪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韓建業
“我們將深入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早期發展過程,包括探討中華文明早期的特征、文化基因以及發展路徑等重要課題,重點研究嵩山文化和中原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具體來說,就是要通過考古學和歷史學材料,深入剖析其核心地位、中心地位和關鍵地位。”5月24日舉行的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第三屆第一次會員大會上,新當選的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韓建業向記者介紹了下一步的工作計劃。
鄭州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嵩山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核心,而中原文化又是黃河中游地區的核心區域,為人類長期穩定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環境。“在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嵩山文化和中原文化發揮了核心且關鍵的作用,為后來整個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史前基礎。”韓建業表示,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特別關注嵩山地區以及鄭州在中華文明研究中的核心地位,研究會也將繼續深入挖掘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
“在中華文明的廣闊范圍內,我們將深入研究不同區域文明的發展模式和演進路徑,探討中華文明內在的演進規律。同時也將聚焦中華文明的特質、文化基因和發展模式,解答中華文明為何能夠延續數千年至今的深層原因。”韓建業表示,此外還將開展中華文化圈、中國文化圈以及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起源與形成研究,以揭示中華文明長久統一性的起源與形成過程,“在前兩屆工作的基礎上,我們期望能夠有所創新,同時保持優良傳統,在繼承中尋求發展。通過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的工作,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文化自信作出重要貢獻。”
意義重大 成就非凡
——訪鄭州大學歷史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星光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中華文明起源、國家形成以及文明演進的研究。我們的研究會早在15年前就啟動了這方面的工作,可以說是走在了前列,具有引領性。”5月24日舉行的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第三屆第一次會員大會上,新當選的副會長王星光介紹了研究會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研究會設立了眾多研究課題,主要圍繞中華文明起源,以及中原地區特別是鄭州、嵩山在文明進程中的作用展開。參與研究的人員不僅限于河南,還包括北京大學的學者、中國社科院的專家,以及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社科院的教師和研究人員,形成了跨地域的研究團隊。”王星光表示,一系列研究成果帶動了對夏商周時期鄭州地區早期文明的研究,不僅形成了一些重要成果,還培養了一批國家級,特別是河南鄭州地區的研究人員。
此外,圍繞仰韶文化、鄭州商城以及雙槐樹遺址等新發現,研究會舉辦了一系列學術討論會。這些會議不僅限于河南,而是放眼于整個中華文明和中國學術界,其成果不僅推動了中原文化的研究,還在中國學術界,特別是歷史學界和考古學界,對中國文明起源、早期文明和國家形成的探討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盡管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看似是一個地方性團體,但它立足于河南、面向全國,甚至放眼世界,影響力卻遠超地域限制。今天到會的許多專家學者,在中國文明起源研究領域乃至整個歷史學界都頗具影響力。”王星光認為,研究會作為一個開放的學術團體,無論是研究項目的立項與開展,還是舉辦的學術會議,都具有全國性質,“這對探討中國文明起源、國家起源和早期文明都發揮了重要作用。”